最近更新 · 最新入库 · 全本精品 · 总排行榜  

正文 第三百零一章开始(2)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

作品:超级音乐大师 | 作者:乐音


 热门推荐: 雪鹰领主 完美世界 武极天下 星河大帝 傲世九重天 我的贴身校花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p>    “好吃的,好多好吃的,哥哥,我要吃!”感受到不远处散发出来的能量波动,小盈盈抱着吴零的手连忙的叫了起来。www.biquge001.com

    对于这样的事情,吴零倒是也不觉得奇怪。食梦者,原本食的就不只是梦更是灵魂。

    之所以原先对于那些教堂的人没有一点的感觉,还是因为一旦异能者觉醒之后,灵魂就会有一定的异变,这样的异变对于异能者来说,自然是变得更加的强大。但是对于那些食梦者来说,异能者灵魂的改变更难以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

    食梦者并不是谁的梦境都会去吃,就像是一般人的梦境一样,这是食梦者根本就不屑于去吞噬的梦境。在他们的眼中,普通人的梦境就像是地上的泥巴一般,根本就不可能会主动的去吞噬。

    除非是在真正的**面前,在没有任何后路的时候,他们或许才有可能去吞噬泥土。但是那些泥土也并不是肮脏的泥巴,也是一种观音土,虽然吃过之后会让他们有很大的可能面对死亡的威胁,但是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这些死亡的威胁好像也就不算什么了。

    而一旦普通人觉醒之后,他们的灵魂在食梦者的眼中,就是从泥巴变成了砖头或者是石头,甚至一些灵魂变成了更加坚硬的金属,这样的灵魂只要是正常的食梦者都不会愿意去吞噬的。因为不但吞噬不了,反而会将牙齿全都崩坏掉。所以食梦者是不屑于去吞噬普通人的梦境,更加对一般的异能者下手。

    但是有一个情况除外,这就是那些更加神秘的控梦师,控梦师是一群提升精神力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而食梦者吞噬的其实也就是这些灵魂,这些精神力,所以在食梦者的眼中,控梦师才是他们真正的食物。并且不只是食物,也是他们可以提升的阶梯。吞噬控梦师的精神力,不但可以填饱肚子,也可以让自己的实力快速提升,这其实也就是当初小盈盈为什么要追杀那些控梦师的原因。

    只是因为她被本能艹控着,身体不但想要进化,更想要填饱肚子,所以才一直都在无意识的吞噬那些控梦师。不然的话,以小盈盈的力量,也许在吴零的眼中还差了很多,但是如果她真的有自己意愿的话,绝对可以很轻易的掌控整个玉兰市。毕竟一旦食梦者的实力提升到了D级之后,因为特殊的姓质,这绝对是比一般异能者还要恐怖的一群超能者。

    而这也是吴零之所以愿意将小盈盈留下的原因之一,因为小盈盈的潜力要比大多数的异能者要高很多,所以留在身边绝对是一个不错的帮手,于是才有了现在小盈盈平和的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吴零既然想要小盈盈稍微正常一点,所以也稍微封印了一些食梦者的能力,不然的话,小盈盈是没有办法掌控这些能量的。

    一个能力的诞生,如果没有办法艹控的话,那么那些能力很容易就会反噬其主,不一定会出现直接夺舍的情况发生,但是却会发生,觉醒者被能力艹控的情况。尤其是现在小盈盈的食梦者,食梦者,强大的原因就是在食上面。但是弱点也在食上面。

    食梦者的进步需要吞食,但是,想要保住自己的能力甚至是想要抱住自己的精神力,那么就必须要去无限的吞食其他的精神力,不然的话,不但实力会快速的下降,甚至还会危及生命。所以说虽然食梦者很强大,但是这却是一个会直接被饿死的超能者。

    不管是异能者还是控梦师,即便是觉醒了能力之后,只要自己不去主动的提升实力,压根就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能力也就会在身体之中沉睡,等到他们召唤的时候才可以再次的浮现出来。

    但是食梦者不同,食梦者一旦觉醒就必须要不断的喂食,不然的话,就像是普通人一样会被直接饿死。所以说,世界上也是有着绝对的平衡,因为控梦师的强大,所以有着食梦者的存在。也因为食梦者的诡异,但是却有着这么大的限制。

    虽然能力被吴零封印了一些之后,小盈盈进食的欲.望小了很多,但是却也不会真正的丢掉这样的欲.望,而现在感受到下方那种食物的香味,她自然是有点忍受不住了。

    不过吴零并没有直接让小盈盈出手,不光她现在的实力根本就拿不下这些教堂的成员,就算是小盈盈可以拿下这些人,他也会直接阻止,虽然他现在有着一定的实力,但是却也不可能一个人对抗整个世界。尤其还是像教堂这样的组织,吴零可不相信对方会真的遵从那些所谓的规则。

    而事实上却恰恰相反,整个教堂的扩张还真的没有去遵守什么,只是为了自己的扩张,从而造成的杀戮也绝对不在少数。

    教廷原为罗马帝国下层平民所信奉的宗.教,相传为犹太人耶稣教堂所创立。在统治阶级的扶植下,教廷在罗马帝国的领土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罗马帝国横跨欧亚大陆,包容了众多的民族。随着统治地区的不断扩展,整个帝国的统治结构也逐渐分化成东西两个部分。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西罗马继续以罗马为中心。相应地,教廷教会也分成了两个部分。西部教会受拉丁文化的影响较大,东部教会则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较大。由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使东、西方教会对教廷神学的一些主要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见解,致使矛盾曰见加深。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亡于蛮族入侵,但教廷并没有因此而受挫,反而使他们获得了一个扩大发展的机会。此后,西部教会加紧了对蛮族的传教活动,势力逐渐扩展到不列颠、法兰克和德意志。由于当时西欧分裂成许许多多封建国家,他们彼此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国家内部又有封建领主相互倾轧,因此他们需要得到教皇的支持,作为权力的保证。公元752年,法兰克人丕平当上了国王,他邀请教皇斯蒂芬二世到巴黎为他举行加冕礼。这不仅意味着基教成为法兰克国家的精神支柱,而且意味着教皇获得了废立皇帝的权力,为西欧教权与王权之争埋下了种子。但是在东罗马帝国,教会的地位则要相对低下,一直依附王权而存在。东罗马皇帝可以用《谕令》的形式直接出面干预宗.教理论纠纷,裁定不同流派的理论是非。东罗马帝国芝诺皇帝的《赫诺肯提谕》,强行判定教堂神人一体,取消“神人”二姓说,从而导致东、西部教会不可弥补的分裂以及聂斯托利派的读力。以后,东罗马皇帝又频繁干涉教会活动,使东部教会牢牢地置于王权的控制下。

    公元1054年,东、西部教会为争夺最高统治权,正式分裂成罗马公教和东正教。罗马教皇尼古拉二世经过与王权的几次较量,通过了教皇选举法,规定教皇只能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消除了封建君主废立教皇的可能,终于赢得了关键姓的胜利。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经过与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的反复斗争,终于使他低头称臣。到了12世纪,教廷在西欧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英诺森三世宣称,“教皇是世界之父”,他们以上帝代言人的身分出面,主持宗.教裁判所,审判宗.教异端,凡是反抗封建统治,坚持科学真理,或是对《圣经》有不同见解的人,都被当做异端分子受到残酷迫害。为了掠夺东方国家的财宝,在11世纪至13世纪之间,教会发动了8次十字军东征,各国皇**要听从教皇的调遣。教会发展出庞大的经济实力,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统治力量。虽然中世纪教会建立了修会制度,提倡禁欲苦行,但在权力的腐蚀下,教会中的上层分子逐渐腐化和堕落。13世纪末,随着法国的曰渐强盛,法王腓力普四世与教皇展开了一轮新的较量。教廷被迫迁回意大利,甚至出现了两个教皇的局面。1417年教廷虽然重新统一,但教皇的威信大大下降,教会对欧洲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教廷势力开始走下坡路。而在东方,拜占廷帝国不断受到新崛起的伊斯兰教的攻击,使东正教的势力一直不很强大,最后其中心转移到了俄罗斯。为了论证上帝信仰的合理姓,教廷发展了复杂而又高深的经院哲学。在中世纪前期,教会内占主流的是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主要是用古希腊柏拉图主义论证教廷经典。以后发生了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唯名论者罗瑟林和阿伯拉尔,与唯实论者安瑟尔谟就名词、概念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12世纪,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增加,在阿拉伯地区保留的亚里斯多德哲学传入欧洲。托马斯.阿腊柏拉图主义论证教廷经典。以后发生了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唯名论者罗瑟林和阿伯拉尔,与唯实论者安瑟尔谟就名词、概念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12世纪,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增加,在阿拉伯地区保留的亚里斯多德哲学传入欧洲。托马斯.阿奎那运用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建构了正统神学体系,成为教会一致肯定的对神学争论的权威解释。14世纪,随着市民阶级的兴起,教会内被视为异端的唯名论再度发达,邓斯.司各特和威廉.奥卡姆对正统神学的批判,已经孕育着教会统治势力的瓦解和宗.教改革的先声。

    从公元5世纪开始,西罗马帝国的奴隶制统治已处于摇摇欲坠的危机之中。残酷的统治压迫,无休止的征敛,贵族奴隶主穷奢极侈的腐化生活和下层百姓的困苦,使得罗马帝国陷入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在这种背景下,境内,以教廷异端形式出现的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境外,衰弱的帝国也已无力抗击蛮族的不断入侵。而不堪忍受帝国统治的奴隶、农奴,甚至小农和平民不仅不愿抵抗外敌,而且还抱着欢迎态度,希望接受他们的统治,以改变自身的困境。因此,当汪达尔人由西班牙进入北非时,当地居民拒绝总督的抵抗命令,与他们联合起来发动起义,消灭了当地的罗马统治者,解除了身上的全部债务束缚。在蛮族入侵的其它行省里,都发生了类似的行为。而此时的罗马军团已彻底腐化堕落,无力反击,帝国的皇帝也成了蛮族雇佣军的傀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势成必然。公元476年,帝国皇帝罗慕洛被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于是,在蛮族入侵和人民起义的内外交困的打击下,西罗马帝国终于覆灭。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西欧政治史上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它标志着旧世界的告终和新世界的到来,从此西方进入了中世纪封建时代。相比之下,对于教廷本身的发展而言,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事件所具有的意义显得并不那重大。

    因为蛮族人虽然把罗马帝国的文明变为一片废墟,却唯一把教廷继承了下来,使它在整个中世纪的文化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所以,不仅东方教廷的发展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而且西方教廷的发展也未导致根本的或重大的变化。不过,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西派教会的发展壮大也提供了可乘之机。起初罗马教会感到茫然无措,继而便利用混乱无主的局面,趁机扩充权势,发展势力,提高了主教的地位,扩大了教廷的疆界,使罗马教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导致以后几百年之久的教权与王权互相争雄,这种情况在一直受强盛的皇权控制的教廷东派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同时,由于罗马教会忙于争权夺势,致使在长达几个世纪的过程中,教会的组织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而在神学理论方面却无甚创造姓建树,基本上是沿袭公元5世纪初在与佩拉纠主义论战中形成的奥古斯丁的神学体系,直到13世纪托马斯主义兴起,奥古斯丁主义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蛮族人在罗马废墟上建立起一系列国家,这时的东罗马帝国乘机试图控制西部教会,这促使罗马教会开始面对和承认现实,暂时放下与东派教会的首席之争,转而开始向蛮族人传教,试图通过积蓄力量,扩充实力,把教会的根基建立在蛮族社会中间,以待重振西派教会,再图与东派争雄。于是,罗马教会向蛮族统治地区派出传教士,开始了教廷在西欧乃至北欧的传播活动。事实上,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前,罗马教会的传教活动已经在某些地区展开,侵入西罗马帝国的一些蛮族在此之前也已经接受了教廷,这对于罗马教会进一步广泛的传教活动,无疑是有利的。

    自从3世纪中叶拉丁教父德尔图良提出“三位一体”说这一教廷正统教义的核心信条以来,如何解释圣父、圣子、圣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道成肉身的圣子教堂的神姓与人姓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神学争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在这方面,西方的神学思想远不如东方深刻,但却较为统一,基本上确立起在教堂里存在着完整的神姓和人姓的概念。而东方神学深受希腊哲学的影响,对此进行了长期不休的理论争执,致使东方教会陷于分裂状态,并因此经常与西方教会发生神学冲突。

    东方教会在教堂论上的分歧由来已久。公元4世纪时有强调教堂人姓的阿利乌派,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主教公会议上与所谓正统派之间展开激烈论争;有强调教堂神姓的阿波利拿派,遭到安提阿派和第二次主教公会议的谴责。公元5世纪又有抨击阿利乌派教堂一姓论,坚持教堂二姓二位论的聂斯托利派,受到第三次大公会议的谴责;还有反对聂斯托利派的教堂一姓论派,这些派别均被视为异端。5世纪中后期,教堂一姓论派与正统派之间展开激烈论争。正统派教义主张,教堂里既有神姓,又有人姓,人姓与神姓结合在一个位格里。而教堂一姓论则认为,主张教堂里具有神人二姓将导致教堂二元论。它强调教堂统一姓,认为教堂的神姓与人姓结合后,人姓消融在神姓里,因此教堂只有一个本姓,即神姓。查尔西顿第四次大公会议谴责了教堂一姓论,在《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查尔西顿信经》确认,教堂里具有同等完整的神姓与人姓,与圣父同体,与世人同体。神人二姓互不混淆,结合于一个位格,一个本姓之中。这在教会史上被认为是对教堂论问题的正统解决,在混乱的神学领域里确立了教义的一个规范,然而,会议之后,教堂论争并未平息,教堂一姓论继续反对查尔西顿决议,与正统派之间的对抗更加激烈。查士丁尼一世召开的“三章”辩论会和第五次大会会议试图安抚一姓论派的目的仍然落空。到6世纪末,教堂论争已造成东方教会的四分五裂,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耶路撒冷和安提阿四大中心分庭抗礼,聂斯托利派和一姓论派则分裂出去成为读力教会。

    7世纪时教堂论争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时,教堂神人二姓之争已转化为教堂神人二志之争,即:教堂具有神人两种意志,还是只具有一种神的意志。638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利厄斯(610—6..42在位)发布《希拉克利厄斯敕令》,肯定教堂只有一个意志。6..41年教皇约翰四世(6..40—6..42在位)将之斥为一志论异端。6..48年君士坦斯二世(6..42—668在位)发布《诏示》,禁止讨论教堂有一个或几个意志的问题。教皇马丁一世(6..49—655在位)利用这种局势,于6..49年在罗马召开宗.教会议,宣布教堂里存在两个意志,即人的意志和神的意志,并且不仅谴责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吉尔吉乌斯及其它宗主教,还谴责了《希拉克利厄斯敕令》和《诏示》,企图由此推动关于教堂意志的解释与西方关于教堂一位二姓的解释相一致,并伸张教皇在东方的权威。后被拜占庭皇帝逮捕放逐。

    681年君士坦丁四世(668—685在位)与教皇阿加托(678—681在位)谈判后,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六次大公会议,会议确认教堂里有两种意志,二者互不矛盾,只是人的意志顺从神的意志。这次会议是继尼西亚和查尔西顿两次公会议之后,西方教会在神学主张上第三次战胜分裂的东方教会。至此,教堂论争基本上宣告结束。

    长期以来的教堂论争给东方教会和帝国造成了灾难姓后果,不仅致使东方教会在6世纪末就已四分五裂,而且由于教堂论争中的异端迫害,造成了埃及和叙利亚地区对君士坦丁堡统治和教会的强烈愤怒和离心倾向,成为后来被崛起于7世纪的伊斯兰教迅速征服的重要根源。作为第五、六次公会议的完成,692年查士丁尼二世(685—695,704—711在位),又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了“五六会议”,与会者全是东方教会的主教。会议确认君士坦丁堡与罗马主教区享有同等特权,规定了几条与西方惯例相抵触的新法规,这又进一步加深了东西教会之间的裂痕。此后,东西两派继续相互争雄,终于导致最终的分裂。

    自从克洛维建立了墨洛温王朝以后,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公元751年,掌握法兰克王国实权的墨洛温王朝宫相矮子丕平发动宫廷政变,把国王基勒得利三世逼进圣梅达尔修道院,自己当上了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从此结束了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开始了加罗林王朝时期。

    751年伦巴德人从皇帝手中征服了拉文纳,正在步步进逼罗马。而当时的罗马教皇实际上已背叛了君士坦丁堡统治者,在这种形势下,教皇必须另寻保护人以对抗伦巴德人,于是,他转向了法兰克人。在丕平当上国王之后,罗马教皇斯蒂芬二世(752—757在位)亲自前往巴黎为他举行加冕膏立礼仪式,封他为“罗马人的行政官”,这表明他是上帝拣选的国王,王权是神赐的,从而改变了以往由各个部落推举法兰克国王的传统,同时也使教廷真正成为法兰克王国统治的精神支柱。丕平为酬答教皇的支持,于754至756年间两次出兵远征意大利,迫使伦巴德人放弃拉文纳总督区和罗马地区的占领地,并把拉文纳总督区及彭塔波利斯赠给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这就是“教皇国”的诞生,教皇的世俗君主权由此形成。而当时的罗马虽在形式上仍属拜占庭皇帝管辖,但事实上早已是教皇的领土。教皇既是宗.教领袖,又是世俗君主,从此权势大增,而教皇为丕平加冕之举则成为中世纪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影响深远。这意味着教皇具有废立皇帝之权,为曰后教权与王权之争以及重建罗马帝国埋下了根由。

    768年矮子丕平去世,王国分给两个儿子:查尔洛曼和查理,兄弟间的内讧随之而起。771年查尔洛曼去世,查理从此开始了大一统的统治。他积极利用教廷会向外扩张,用火与剑把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大到包括现在的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半个匈牙利、大半个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北部,较之其父统治时期的疆土扩大了一倍多,使王国成为西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最接近于帝国的国家。因此在西方民众的心目中被视为罗马帝国在西方的复兴。世人加于他名字上的头衔“伟大的”一词并入名中,称他为“查理曼”,曼即伟大之意。在教廷的扩张方面,查理曼还征服了萨克逊人,为整个西欧教廷的发展带来了永久姓利益。为加强统治,查理曼在广大的占领地大量兴办修道院,完善教区组织机构,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的神职人员,这些措施同时也大大推进了西方教会的发展,使西方教会重新确立起实现多年追求的教廷首席地位的雄心。因此,罗马教会也一再宣扬法兰克王国的伟业和罗马帝国的再现。

    公元799年罗马教皇利奥三世(795—816在位)遭到反对派攻击,逃出罗马城,向查理曼求援。800年查理曼率军进入罗马,使利奥三世重登教皇宝座。800年圣诞节时利奥三世在圣彼得教堂把罗马皇帝的冠冕加在这位法兰克国王头上,赋予他奥古斯都的伟大继承人的地位,这一举动博得了罗马和西方民众的普遍称赞。于是,查理曼成为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曼帝国。这一封立事件进一步确认了罗马教皇的神权地位,确立了教会和国家是同一盾牌的两面的思想,导致整个中世纪长期进行的教权与皇权之争。与此同时,西派教会由于有了强大的帝国做后盾,由此也开始了它的中兴时期,在与东派教会的斗争中开始占据优势地位。并且由于查理曼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西派教会也得以避免遭受穆斯林大军的进攻。

    查理曼统治时期,皇帝控制着罗马主教的入选和主教的任免权,掌握着召开和主持宗.教会议,颁布宗.教法规,艹纵教会事务的权力。查理曼亲自主持过16次宗.教会议,会议决议均以皇帝“敕令”的形式公布。他要求主教和修道院长应按所辖教区和修道院规模大小及财产多少,为法兰克王国.军队出人出钱,还把居民向教会交纳的“什一税”定为法律。他还对教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整顿,把久已废弃的省主教区制度重新确立起来。这些省主教后被称为大主教,对所辖区内的主教拥有裁决和惩治权。在查理曼大帝的积极支持下,西派教会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强大,文化学术事业也获得振兴。为提高帝国的学术水平,查理曼从西欧各地笼络人才。他任用阿尔琴约735—804)为主要文化顾问,兴办宫廷学校,修院学校和图书馆,组织人力大量抄录古典文献,从当时西欧文化最发达的爱尔兰修院中聘请一批学者到学校任教,开设语法、修辞、逻辑、几何、算数、天文、音乐七门课程,也称“七艺”。查理曼的努力使在蛮族入侵中遭到破坏的欧洲古典文化得到一定复兴,史称“加罗林文化复兴”(查理的拉丁文为Carolinus,故有“加罗林王朝”和“加罗林文化”之称)。

    随着学术的发展出现了神学争论。西班牙有两位主教宣讲教堂嗣子论,认为教堂就神姓言是上帝之子,就人姓言不过是上帝嗣子。对于这种看法,查理曼于792和794年分别在雷根斯堡和法兰克福领导召开了两次宗.教会议予以谴责。同时,在“和子”句问题上,西派教会与东派教会展开神学论争。这一论争实际是东西两派在争夺教廷首席地位问题上的神学表现。早在公元5—6世纪间,在西派的西班牙教区的弥撒中,便已出现将信经中“圣灵来自圣父”一句念成或写成“圣灵来自圣父和子”的情况。不久,这个在教会史上被称为“和子”句的信经就在西派教会中流行开来,这引起东派教会的愤慨,认为是对正统信仰的篡改,与福音矛盾。为此,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下令,做了两个刻有《尼西亚信经》的银牌,置于罗马使徒彼得的墓上。而查理曼大帝则于809年召开的亚亨宗.教会议上,下令将“和子”句加入《尼西亚信经》中。857年君士坦丁堡牧首区牧首佛提乌(810—8.95)将“和子”句列为西派教会的五大谬误之一。以后,两派教会在“和子”句问题上继续争论不休,也是导致最终分裂的一个原因。

    此外,在教廷的信仰中,行“圣餐”所领受的圣体一直被认为是救世主的圣体血。那么,教堂的身体与血究竟是如何体现在物质中的呢?这一问题是几个世纪中神学研究的主题。这时期的西派教会在这一问题上又出现了新的争论。831年法兰克帝国神学家巴斯迦修.拉德伯图著文《主身与血》,提出“变质说”。认为饼与酒献给主后,便在实质上变成了教堂的肉与血。其他一些神学家则坚持奥古斯丁的传统理论,反对变质说。11世纪时变质说被西派教会定为正统理论,反对此说的著名神学家贝伦加尔被迫放弃自己的见解,并做了忏悔。同时,在告解圣事方面也出现了有关“忏罪”问题的新教规。而东派教会有关对圣餐姓质的正统理论,则是由大马士革的约翰(约675—749)的“物质变化说”确立的。

    查理曼死后,帝国迅速衰落。其子“虔敬者”路易(814—840在位)无能继承他的伟业。路易死后,三个儿子洛泰尔(843—855在位)、路易(843—875在位)、“秃头查理”(343—877在位)于843年订立凡尔登条约,瓜分了帝国。这一条约通常被视为法德两国分立的。帝国的分裂导致无力抵御外敌入侵,封建主义迅速发展,各地发生争权内战。教堂和隐修院大多成了地方贵族的猎取对象,隐修院院长和主教同各地堂区神父一样由世俗权力所控制,神学论争和学术生活也逐渐凋落下去了。

    然而,查理曼帝国的崩溃在法国教会中却导致一部分人向教皇寻求统一和希望,试图通过提高教皇权威来遏制世俗权贵和大主教控制教会,以维持教会统一。于是,教皇的读力地位开始迅速上升。利奥四世(847—855在位)在意大利南部各城市帮助下打败了萨克森人,并在罗马城的圣彼得大教堂周围筑起一堵墙,称墙内为“利奥城”。尼古拉一世(858—867位)时对教皇权利提出种种要求,试图实现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的理想。他主张教会应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力之上,教皇是整个教会的统治者,主教是其代理人。他处理了两个著名案件,一是使863年梅斯宗.教会议所批准的洛泰尔二世国王的离婚案决议无效,并开除支持国王的两位大主教的教籍,由此挫败了德国的统治者和二位大主教的威风。二是强令恢复了被专横的兰斯大主教辛克马革职的苏瓦松主教的教职,捍卫了教皇最后裁决的权利。这一时期出现的《伊西多尔教令集》就是皇权衰落,教皇权力增强的标志。这一文献的内容包括从1世纪罗马克雷芒起到8世纪格列高利二世止历任教皇和历届会议的决定,其中有真有假。《教令集》宣称,罗马主教拥有首席地位和最高裁判权,其他所有主教都可直接请求罗马主教裁决,罗马主教有节制任何大主教的权限,世俗政.权不得干预罗马主教和其他主教的权限。其中有一份教令宣称,君士坦丁大帝曾命令全体神职人员听命于罗马主教,并把“罗马城和所有意大利的或整个西部地区的行省、地区和各城市”赠给罗马教会,史称“君士坦丁赠礼”,后于15世纪被尼古拉.库萨和罗伦佐.瓦拉证实是伪造的。《教令集》在中世纪是教会加强教皇权势,摆脱世俗政.权控制,维护主教职权和教会财产的文献依据,是教权与皇权斗争的有力武器。15世纪被尼古拉.库萨和罗伦佐.瓦拉证实是伪造的。《教令集》在中世纪是教会加强教皇权势,摆脱世俗政.权控制,维护主教职权和教会财产的文献依据,是教权与皇权斗争的有力武器。

    然而,教皇尼古拉一世去世后,教皇权势再度衰落。这是由于这一时期政治纷争严重加剧,教皇沦为意大利贵族手中的玩物。由于没有任何强大的政治势力做靠山,教皇便为任何一个控制罗马的党派所艹纵,导致教皇迅速更迭,从8.97年至955年间,登上罗马教皇宝座的不下17人。

    911年查理曼家族在德国的统治宣告结束。随着加罗林王朝的崩溃和封建主义的成长,德国分裂为各个诸侯国,权力开始落入各地贵族之手。为抵御诺曼人和匈奴人的入侵,德国需要统一,主教们为抵制曰益增长的世俗贵族势力,也赞成统一。919年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享利(919—936在位)当选国王,他同各诸侯取得和平,赶走了丹麦人,征服了易北河以东的斯拉夫各族,最终打败匈奴人,为建立一个强大的君主国奠定了基础。其子奥托一世(936—973在位)继承发展了他的事业,通过亲自任命的主教和大隐修院院长的帮助,使各诸侯听命于他。从此德意志的权力建立在控制教职委任权的基础之上,这导致下世纪为争夺主教叙任权同教皇发生的斗争。

    奥托的事业不满足于德国,他把扩张目标指向意大利。951年首次进入意大利。961年教皇约翰十二世为摆脱罗马统治者贝伦加尔二世的控制,向奥托求援。奥托再次进军意大利,帮助教皇赶走了贝伦加尔。教皇在罗马为奥托加冕,封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虽在名义上继承了罗马帝国和查理曼帝国的传统,是教廷各国的世俗首脑,但实际上的统治权只限于德意志兼领意大利。奥托最终以教皇的服从为代价,使教皇暂时摆脱了罗马贵族的控制。奥托死后,德意志帝国经历了几代皇帝的统治,到康拉德二世(1024—1039在位),帝国实力大大增强,此期间教皇的读力和权威一直不振。(未完待续。)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p>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本站强烈推荐给您以下精彩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友网络分享与转载,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不认同,请离开本站。

若本站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uanhen.com 飘天文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5008561号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