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p> 偶园街北,是沁园街。
www.biquge001.com
偶园街上大部分是经营笔墨纸砚这些文人用品的店铺,还有些就是做字画装裱的店铺,而其北边这条沁园街,则大部分是经营古玩字画的。
刘旭三人来到沁园街,逛了几家店铺,没有发现什么合适的行家字画。当然刘旭是辨别不出这些字画水平及真伪的,他只能大致看出画得好看不好看,字写得好不好,好在王宗元浸银字画几十年,鉴赏能力非凡,王曾也略懂一二。
当逛到第六家店面时,王宗元在一幅画作面前停住了,在那细细欣赏。
刘旭和王曾见王宗元在那幅画作面前停住,也跟着上前观看。只见王宗元面前挂着一幅水墨山水画,刘旭不懂品画,但看出此画也是不错,作画者笔力纵横,落笔密匝,画中山峰耸立,江水汹涌,甚是壮观。
不过王宗元看了一会,摇了摇头。
那店内一个老掌柜,初时见王宗元三人在那品画,但也没过来打扰。待见,王宗元看了画作之后,摇了摇头像是看出门道,不中意此作。便从柜下,拿出一张纸笺道:“贵客想必是不中意,顾散骑那副山水画,不知贵客有意顾散骑书法作品不?贵客请看。”说着把那张纸笺递给王宗元观看。
王宗元接过,只是观看片刻,便失笑。递给刘旭跟王曾,道:“你俩看看有何不妥,考校一下你们。”
刘旭看了下,纸笺上的字,倒是楷体,大部分都能认识。刘旭只觉笔力森森,写得甚是不凡。至于不妥嘛,字都不全认识,如何知道不妥。
不过王曾似乎看出点什么,沉吟道:“叔父,此作似乎写得是晋末刘裕北伐当时定都我们青州的南燕国慕容氏的檄文,难道这是顾散骑跟随刘裕北伐南燕时写得那篇《祭牙(旗)文》?此文竟然流落我们青州了?”
王宗元笑道:“既然是祭牙文自然是烧给苍天大地的,那还有真作?”接着又指着那幅水墨山水画,对二人道:“此画用笔森森,紧劲绵密,有意模仿顾散骑的密体画法,但用笔失之呆滞,过于模仿,少了神韵。且你们看这题跋,是义熙元年,此时顾散骑以至暮年,其画法以臻大成,少了年少时的张扬,归于古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傅以浓色,微加点缀,而神采飘然。而此画模仿的是其早年画作,题跋却是晚年作品,自是赝品无疑。”
王宗元对老掌柜的说:“老丈,就不要拿些赝品糊弄我们了,如有佳作真品,就拿出来,让我们一观,若是中意,我们就买了。若是没有佳作真品,我们可就去别家了。”
那老掌柜的在旁听王宗元品鉴,见头头是道,知道是行家,赝品人家是看不上了,只得拿出自己镇店宝贝了。老头从旁边一个柜子里拿出一个卷轴,过来递给王宗元道:“贵客也是识货之人,所谓货卖行家,这是本店镇店之宝,贵人鉴赏一下,若是喜欢,便卖于贵客。”
王宗元拿过卷轴,在在旁边长案上慢慢展开。刘旭在旁看到,画的是一副楼阁山水人物画。这次刘旭先看看了看题跋,刚才学到了点知识,知道看画必看题跋,现学现卖。不过令刘旭郁闷的那题跋上的字刘旭一个不认识,不知道是篆字还是什么。
王宗元在画作面前仔细品鉴,慢慢的露出笑容,对王曾和刘旭说:“你俩好好看看,说说有什么看法。”
刘旭一窍不通,自是无话。王曾看了一阵道:“这画作看着倒想阎右相的真迹。”
王宗元道:“哦,说说看。”
“侄儿自是未曾见过阎右相的画作,不过曾读过阎右相的传记及一些野史杂文。阎右相幼承家学,后师从于张僧繇,其画风深受张僧繇影响,走的是张僧繇的疏体风格。而张僧繇的的疏体画风,悟自卫夫人的《笔阵图》,而且阎右相和张僧繇师徒,都喜欢用钟王体题诗。侄儿对画作鉴赏,不太在行,不过书法侄儿看的出这副楼台望江图的题诗,深得钟王体法髓,侄儿是据此推断此画是阎右相真作。当然管中窥豹,只从一点下结论还是失之偏颇,不知是否正确,还望叔父指点。”
王曾一番话,刘旭顿时崩溃了,刚才前面有个顾散骑刘旭就不知道,现在又出来一个阎右相。好在最后卫夫人、钟王体刘旭还知道。后世楷书就是传自钟王体,而卫夫人的师傅是钟繇,徒弟是王羲之,承上启下。
王宗元赞赏的看了一眼王曾,对二人道:“你虽只是识得一点,但也说得很对,以我观之此画应是阎右相真品。你看此画用笔,笔法圆劲,气韵生动,聊聊数笔便勾画出人物神韵,而楼台、江水也都甚有神采,深得疏体画法的精髓。加之你说的题诗,深得钟王体之神韵,所以我断定此画应是真迹。”
刘旭听完,顿时对王曾叔侄的崇拜,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品鉴一幅画,就能讲出无数的典故,看个年号,人家就大体知道是什么时候,刘旭自愧不如远甚啊。刘旭本来还想在宋朝,剽窃几首诗词,充一充大才子,见此情景只能望洋兴叹,人家真的的才子,得读多少经史子集啊。自己如果装个才子,人家随便出个问题考一下自己,自己就得露馅。
在旁听王宗元品鉴的老掌柜也是频频点头。
王宗元对老掌柜说:“此画不错,我们要了,老丈开个价吧。”
老掌柜道:“听贵客品鉴,也是识画之人,这是小店镇店之宝,作价三百贯,不二价。贵客有意,就拿去好了。”
“三百贯?!”刘旭忍不住喊出来,自己最近好一通忙活,也不过赚到四五百贯钱,这一幅画就得三百贯,什么画啊,这么贵。“这画是谁画的啊,阎右相是谁?”
王宗元叔侄,外加老掌柜,一起用看白痴般的眼光看着书生打扮的刘旭,都在心里默默的道:感情我们说了半天,这货连阎右相是谁都不知道啊。刚才还说货卖行家的老掌柜,觉得这画卖给他很悲哀。
王宗元叹了口气,没说话。
王曾道:“世兄玩笑了,阎右相就是前唐名家阎立本阎右相啊。”
刘旭心里默默道,谁跟你开玩笑啊,我是真不知道阎右相就是阎立本,你们直接说名字不就行吗?阎立本我还不知道嘛,中学课本上都有他的《步辇图》,还有凌烟阁上二十四功臣图不就是他画的嘛,我刘旭后世也是看过不少史书的。
刘旭心道:阎立本的画那自然是不错的,放到后世那可都是无价之宝啊,三百贯倒是不亏,不过刘旭还是很市侩的问道:“还能便宜点不?”
老掌柜看了他一眼,默默的过去把画轴卷了起来,去拉开柜子,准备放进去。
刘旭不禁郁闷,这老头子脾气还挺大,不就砍下价嘛,咋还这么大脾气。其实刘旭真不知道文人的心态,这画要是碰到个行家,人家或许便宜点就卖给你了,可你是个棒槌,加钱人家都不卖给你,省得你暴殄天物。话说这个老掌柜以前也算是个文人。
王宗元感觉劝解老掌柜道:“老丈别生气,三百贯就三百贯,这小子就是就是个出钱的,这画呢是送给别人的,老丈千万别跟他一般见识。”王宗元好一番劝解,老头才把气消了。
王宗元在店铺里跟老头喝茶,安排刘旭回家取钱。
此时的大宋还没出现纸币,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要到从刘旭此时往后30年,仁宗天圣元年才出现,所以刘旭需要回家办自己藏在地窖里的铜钱。
当然换成银子存放更方便,但大宋此时白银还不是普遍流通的货币,物价还是基本是以铜钱标价的,如果花销时还得兑换回铜钱,一来一回有可能就会少了铜钱,因为兑换比率是不固定的,少了铜钱这事刘旭自是不干。
当然自唐朝发明的“飞钱”,到了宋朝更为进步和方便。一些大的店号,在各地都设有分号,人们可以在本地存入铜钱,领取店号给的“飞钱”凭证,到了异地在凭“飞钱”凭证领取铜钱,当然这种用“飞钱”是要缴纳费用的。刘旭既然不去外地,又舍不得缴纳费用,自是只能跟守财奴似的,把钱放在自己地窖里。
当刘旭跟王曾把三百贯钱都装到租来的驴车上时,刘旭早已累的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腰都有点直不起来了。以前刘旭每天搬四十贯进地窖,倒没觉得累。谁有想到今天会一气花这么多啊,早知道话换成银子就轻快多了。这时一贯铜钱大约有七八斤重,三百贯可是足足两千多斤重啊。
不过刘旭惊奇的发现,跟自己一起搬完两千多斤铜钱的王曾,竟然脸不红,气不喘。
刘旭不禁有些郁闷,同样是书生身体,自己这副身体咋这么差啊,看来自己的锻炼也该抓抓紧了。其实刘旭思维停留在后世对书生的误解上,总以为书生都是文弱的,手无缚鸡之力。其实此时的书生在学院读书,不想后世明清那样,只知道死读书,只会做八股文。此时的书院里远比明清那时气氛活跃,思想也开放,学子们也可以各抒己见,且书院不止学文,而是礼、乐、射、御、书、数,都有学的。王曾在学院里学过射、御,自是身体不落。刘旭自己这副身体,估计以前书呆子刘旭整天窝在家里死读书,留下的体弱底子。
刘旭和王曾赶着驴车,来到沁园街把那副阎立本的楼台望江图买了。出店门时,刘旭忍不住问了老头一句:“阎右相是阎立本,那顾散骑是谁?”
老头气得大声说,要把钱退给刘旭,不卖他画了。
刘旭拿着卷轴仓皇而走。
当然刘旭最终还是从王曾嘴里得知:顾散骑是大画家顾恺之。;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