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 最新入库 · 全本精品 · 总排行榜  

第八章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3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

作品:行者玄奘 | 作者:昌如


 热门推荐: 雪鹰领主 完美世界 武极天下 星河大帝 傲世九重天 我的贴身校花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那里面有修行者吗?”他颇感兴趣地问道。www.biquge001.com

    长老摇头道:“那洞深不可测,无人在内修行。”

    “玄奘想过去看看,大和上请先回吧。”

    “无妨,”净善长老道,“老衲今日左右无事,便陪同法师前往一观。”

    穿过一片密林,行不多久,果然远远看见一个洞口。

    洞口呈人字形,靠右是三皇台,置身台上,但见山光明媚,秀嶂平畴,树幔如海,时有群猴从树梢间纵腾横跃,连绵而至,叽喳呼啸,直奔三人而来,伸掌索要吃食。

    净善长老和明海从随身布囊中取出些干果分给它们,这些猴子也不客气,你争我抢地从两位僧人手中取食,又围住玄奘索要。玄奘客居在外,身上哪里带这些东西?只能抱歉地冲这些猴居士们摆了摆手。

    哪知猴子们不肯罢休,只管围住索要个没完,更有那胆大妄为的,直接探囊取物,扯衣搜身。

    玄奘被一众猴居士们拉扯得狼狈不堪,一面躲闪,一面惊问道:“这些猴子怎么这般胆大?”

    长老笑道:“这都是我峨眉僧人千百年来善待它们的结果。佛门慈悲,福及蝼蚁,又何况这些灵物?”

    “原来如此。”玄奘不禁点头称叹。

    当他们终于突破猴居士们的包围,来到洞口时,天色已暗了下来。

    净善长老道:“传说古远以前,有九位仙叟住在此洞中,不知他们生于何年,也不知他们终于何日,甚至是否已终都众说纷纭。有一年,轩辕黄帝访道于此,见一老叟,便问:‘有侣乎?’老叟答:‘九人’。这便是九老洞的来历。”

    玄奘闻听此言,赞叹不已。

    正欲进洞,却被长老一把拉住道:“法师不可!此洞深窈无比,神秘难测,游人来此大多只在洞口探望,间或有人壮胆深入,亦因其黝黑无底,不几步便会畏惧缩身。”

    “难道从未有人探到洞底吗?”玄奘好奇地问。

    “过去也曾有人决志立誓要探它个水落石出,”长老道,“他们扎缚停当,高擎火把而入,据说深入洞内三十里之遥,仍不见其底。忽然隐隐听闻鸡犬鼓乐之声,正惊异间,大群蝙蝠汹涌而至,乱袭来者,大如乌鸦,扑熄火炬,致使探洞者狼狈而归。”

    “这还算好的呢,至少他们没有迷路,”明海插话道,“我听说,有人在洞中迷失了一个多月,方才出来,出来后疯疯颠颠、胡言乱语,便似中了魔一般。人们都说,这洞里有些邪气,从此不再有人进去,法师还是不要涉险的好。”

    “多谢提醒。”玄奘合掌道。

    回寺的路上,天已渐黑,暮色苍茫之中,四面八方的云,一道道,一片片,一群群,一堆堆,就像群龙归海,纷纷回到山中。

    不多时,千山万壑都消失了,只剩下几个最高的山峰耸峙在云海之上。

    接着,云海中缓缓升起了一轮明月,玄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月亮,简直如车轮一般,把周遭的一切都照得银光闪闪。足下的一片云海,更像是银河之水,洗净了这皎洁的月,洗净了宇宙万物。

    于是,一切都变得皎洁、灿烂,就连身处其中的玄奘,也觉得自己仿佛变得通体透明起来。

    常年累月生活在这超凡离尘的环境中,怕是尘世间再多的染污也都被洗净了!又怎么可能会有邪气存在呢?

    回到禅房,他结跏趺坐,默诵经典,只觉得冥冥之中,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他……

    两天后,玄奘对净善长老和明海说,自己想在这山间走走,可能时间要长一些,请他们帮忙照看一下小白龙。两人提出陪同前往,被他婉言谢绝了。

    出了集云寺山门,他便直奔那个神秘的洞口而去。

    这是一个典型的岩溶洞穴,里面凉风习习,黝黑深邃,颇有几分神秘的感觉。

    转过身,从内向外看,洞口的轮廓居然恰似一尊老道塑像,奇妙无比。

    洞内很静,是那种诡异的静……玄奘取出随身携带的火刀火石,点亮火把,慢慢往里走。

    首先呈现在眼前的便是那绚丽多变的空间美——这里的道路呈网状交叉状,洞中有洞,洞下有洞,上下重叠,纵横交错。

    给人更多美感的,却是洞壁和洞顶天然雕琢的岩溶造型,绚丽多姿,令人产生自由而丰富的愉快联想。或如万剑悬垂,雨后春笋;或如巨型盆景,微型石林;或如琪花蕙草,异兽珍禽;或如仙女下凡,和尚念经……俨然是一座古朴而新奇、典雅而森严的艺术宫殿,令人忽惊忽喜。

    玄奘不敢大意,他在每一个岔路口都小心翼翼地用石子做了标记,以免迷路。

    在一些交错处,时不时地出现几处裂隙型洞穴,一条阴河时而沿裂隙渗出,时而蜿蜒隐入洞底。

    这阴河宽约二三丈,水深尺许,潺潺有声,水珠溅到身上,冰冷刺骨。河滩上布满白沙和五彩石,偶尔可见闪着磷光的野兽枯骨。

    不知从哪里有风吹过,火把的光焰忽忽闪动,仿佛有巨人在鼓腮而吹。

    玄奘忍不住打了个寒战,净善长老说得没错,这洞果然深极了!

    他已经在这深不可测的洞穴里走了两个多时辰,既没有看到洞的尽头,也没看到另一个出口,眼前只有无数迷宫般的岔道,难怪无人敢入。

    突然,空中传来“扑拉拉”的声音,在这空洞的地方显得格外响亮,甚至刺耳,接着,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紧贴着他的脸颊飞掠过去!

    玄奘吃了一惊,定睛细看,却原来是一只蝙蝠。

    看来传说是对的,这洞中果然住着许多蝙蝠,火把的亮光惊动了它们,这些黑暗生灵们不安地在他身边飞来飞去,有几只甚至径直朝他的火把飞撞过来。

    玄奘有些狼狈地躲避着这些以身扑火的家伙,他倒不是怕火把被弄熄,而是担心这些生灵们一不小心会被火所伤。

    这时他注意到,洞内还有一种奇怪的声音,沉重又恐怖,尖锐又诡异,却听不出是从哪里发出的。他握紧火把,手心里已浸满了汗水。

    现在,只有佛陀的力量可以帮助他消除恐惧和不安了,于是他开始诵念《金刚经》……

    伴随着殊胜的经文,玄奘一步步向前走着,恐惧的感觉果真慢慢淡了下来。

    蝙蝠们似乎知道了这个闯入者并无恶意,略微安静了些,虽然仍在他身周飞来飞去,倒也没有了其它举动。玄奘松了口气,下意识地按了按怀里的火刀火石,继续朝前走去。

    又行了差不多一个时辰,除了见到更多的蝙蝠、老鼠、金丝燕外,别无他物。

    他突然觉得自己这样探洞有些好笑——我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来这里呢?难道真的以为,可以在这个洞中见到几位活了几百岁的圣贤?

    这么一想,不禁自嘲地一笑,摇了摇头,回转身,准备退出了。

    然而回途并不顺利,有些石子标记已经被这洞中的生灵弄乱,难以辨认。凭记忆勉强行了一段后,他终于在一个拥有五条岔道的路口站住了。

    这地方他从未走过,他迷路了。

    虽然为了这次探洞,他事先做了一定的准备,不仅带了五六支火把和一大把火绒,还备足了三天的干粮与饮水。若是省着点用,这些物质可以支撑七八天时间。但在这么一个岔道横生的山洞里,他实在不确定用七八天时间能否走得出去。

    净善长老和明海不是说过,有人曾在洞中迷失了一个多月吗?

    可是,不走显然也是不行的。

    玄奘四处看了看,便开始重新在一些走过的路口做上标记,同时,努力记住自己走过的岔路,以期能够早些找到归途。

    不知又行了多久,穿过一大片石林,他发现自己进入到一个相对开阔的地方。令他感到惊异的是,这地方显示出曾经有人居住过的痕迹——

    一个用苇草编织的已经破烂不堪的蒲团,上面放着一个不大的布包。

    除此之外,洞中别无他物。

    玄奘慢慢走上前去,将火把小心地插入洞壁的石缝里,在火光的映照下,他看出那个布包是由深褐色的粗麻布制成,大约两尺见方,上面积满灰尘,有些地方已经残破。

    他来到蒲团前,双手合什深施一礼,然后便踏上一步,小心翼翼地将布包揭开——

    包布里面竟是一搐摆放整齐的卷轴,共有六卷!

    玄奘重又取了火把,然后很小心地取下最上面的一卷。

    随着卷轴的徐徐展开,映入眼帘的是用毛笔写就的弯弯曲曲的文字。

    梵文!居然是梵文!

    只在卷轴的最后,发现了一列小小的汉文注释: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

    “阿弥陀佛……”玄奘低低地宣了一声佛号,又打开了第二卷。

    同样是梵文抄卷,最后的汉文注释是: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六。

    后面的四卷都是《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从卷二到卷五。

    在这阴暗潮湿而又深邃无比的九老洞里,居然可以看到梵文佛经,玄奘心中的震惊可想而知。

    不过他也知道,真正的梵文经典都是贝叶经,像这种写在卷轴上的,显然是抄本。

    留下这些经文抄本的,或许是来自佛国的罗汉,或许是来自西域的大德,或许是在此地修行的中原高僧,又或许是虔诚正信的居士。

    不管他是谁,玄奘都觉得冥冥之中,有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在看着自己,令他在这一瞬间豁然开悟!

    玄奘将这些卷轴重又包好,将包袱小心翼翼地背在背上,又对着那破烂的蒲团顶礼三拜。

    他的心中满是虔诚和恭敬,思绪仿佛已飞过那不可思议的时空……

    许久,他才重新站起身来,举着火把,慢慢地退出洞厅,沿着洞壁往回走。

    一边走,一边在心中思忖着这些经文的含意。

    他毕竟是学过一点梵文的,有时想起什么,便停下来,将这些经卷小心地拿出来核对一下,看看有没有可以对得上的……

    梵文是古印度的雅语,它的影响力极大,西域和中亚很多国家的文字均起源于梵文。

    在造纸术传到印度之前,古印度人是将经文刻写在一种叫贝多罗树的叶子上,因而佛经又被称为“贝叶经”。

    贝叶经非常名贵,一般人得不到也买不起。印度佛教徒传授佛经大多是口口相传,而不是像中国这样,师傅徒弟人手一本经书。

    在印度,通常师傅手里只有一两部佛经,不是用来教学的,而是用来传承的。师傅临终前,会将这些佛经转给衣钵弟子,让他继续传承下去。

    而在这之前,所有的教学都是口授,经书被供奉着,是不能轻易被请出来的。

    所以印度僧人的记忆力大都非常了得,常常一张口就是几十万谒。

    贝叶经既然如此神圣,要将它带出国门当然很不容易。

    首先,携经者必须在佛教界拥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并且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和同意。这又要求你必须是高种性者。

    佛教讲众生平等,并以此为口号向婆罗门祭司发起挑战。但是种姓制度毕竟在印度根深蒂固,单靠佛教根本无力改变。事实上,很多信奉佛教的统治者也是种姓制度的坚决拥护者。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低种性的僧人,那么你很难成为被国家、被统治者乃至被信徒认可的高僧,你绝不可能随身携带一部佛经,至于将佛经带出国门,更是想都不要想了。

    在天竺,经书是不可以随便抄写的,虽然释迦牟尼在很多佛经的后面都说了抄写佛经的功德,但是以印度的社会状况,依然不允许私人随便抄写佛经。

    ...

    ...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本站强烈推荐给您以下精彩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友网络分享与转载,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不认同,请离开本站。

若本站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uanhen.com 飘天文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5008561号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