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最新永久域名:
www.biquge001.com ,请大家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大章先发前半部分,明天早上发全文。
www.biquge001.com已经打开本章节的起_点或q_q手机客户端,到时候可以在目录界面长按这一章节名,重新下载即可。
……
虽然《我是谁》里隐藏着不少服务于唐氏产业的软广告,但美国的影评界还是正经八百地给了不少肯定。
比如,已经开始利用万维网这种最新互动手段发表影评的电影评论家和小说家——詹姆斯·柏拉迪纳里,特别关注了《我是谁》片尾以失败特技为主的集锦,认为正是这热闹好笑的三分钟,才衬托出整部电影来之不易的精彩。
再如,《华盛顿邮报》的理查德·哈林顿指出,jackie的特技和好莱坞的特技,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他甚至还做了一个比喻——《我是谁》比自己看过的《007》系列中的《黎明杀机》带劲。
不得不说,程龙现在处于巅峰阶段,主演的电影质量够硬,观众也容易买账——从前年接到唐焕的《我是谁》拍片计划,到现在的这段时间里,他还有闲暇为别的制片项目忙碌。
就拿今年程龙为了给香江导演协会筹款,在100位导演的通力合作下,即兴出演的那部《双龙会》来讲,赶在竞争异常激烈的贺岁档上映,结果拿下了3300多万港元的香江本埠票房。
要知道,现阶段香江商业片的大卖参考标准,最高也就是这个水平了。
完全可以想象,随着首富先生投资的《我是谁》,在全球上映运作的铺开,嘉禾与程龙合作的电影,比如已经拍到第二个续集的《警察故事3》,肯定要搭顺风车了——这就是跟着唐焕混的一大好处了。
也不知道,《我是谁》的成功,会不会影响到李连捷正在拍摄的那部同样主角失忆的《谍影重重》。
和这两位动作明星相比,林清瑕在好莱坞自然更加得到了认可——继《花木兰》里的英姿飒爽女扮男装后,今年上映的《笑傲江湖ii东方不败》里邪恶与美丽并存的东方不败,惊艳四方得无需赘述了——东方不败这个词已经快速成为了一个符号。
有了这三个成功的范例后,接下来对周闰发的打造,唐焕越发地驾轻就熟,直接给其搭配了两届奥斯卡影后——朱迪·福斯特,选择的作品为《安娜与国王》。
这个题材当然经过严谨地论证,改编自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兰登的成名作《安娜与暹逻王》,而这部传记小说又来源于英国旅行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出生于英属印度的安娜·李奥诺文斯所写的回忆录。
守寡还带着两个孩子的安娜·李奥诺文斯,在1862年的时候,应暹罗王室邀请,由新加坡前往暹罗,担任拉玛四世的家庭教师,直到1867年,她搬至加拿大为止,后来便有了据此经历写成的回忆录——《安娜与国王:曼谷皇宫六年回忆录》。
由于生活的现实需要,这个回忆录肯定有很多不实之处,比如安娜·李奥诺文斯有意抬高自己在暹罗的地位,以及对王室的影响力——声称正是由于自己为暹罗小王子讲述《汤姆叔叔的小屋》,进而使得暹罗在40年后废除了奴隶制。不过她对暹罗王室生活的描写,无疑是很到位的。
再说根据《安娜与国王:曼谷皇宫六年回忆录》虚构出小说《安娜与暹逻王》的玛格丽特·兰登,她在1927年,与丈夫肯尼斯·兰登做为传教士前往暹罗,负责管理教会学校,进而有机会阅读了大量关于暹罗的书籍,并了解了安娜·李奥诺文斯的事迹。
到了1937年,已经在暹罗生了三个孩子的玛格丽特·兰登,跟随丈夫,全家返回美国,同时开始写作《安娜与暹逻王》。
现在,玛格丽特·兰登还在世,生活在距离美国首都非常近的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市,已经八十九岁高龄了。
这位老太太,一生当中,就红了一本书,便是1944年出版的《安娜与暹逻王》,由于“废奴理念”迎合到了当时的美国主流价值观,一下子成为了畅销书;并在1946年被二十世纪福克斯搬上了大屏幕。
到现在为止,根据玛格丽特·兰登的《安娜与暹逻王》,总共改编了一部电影、两部音乐剧、一部电视剧。
不过,1972年的这部电视剧很失败,并且因为创作分歧,二十世纪福克斯和玛格丽特·兰登打起了官司,最终当事人选择了庭外和解。
就像《蝴蝶夫人》、《苏丝黄的世界》,以及目前正在美国纽约百老汇歌剧院公演的《西贡小姐》,这类西方男人跑到亚洲,和东方女人上演缠绵悱恻、浪漫悲剧的题材一样,以代表先进的西方人为中心的《安娜与暹逻王》,也一直受美国媒体青睐,不吝溢美之词,比如《纽约时报》称赞的“异国情调”、《大西洋月刊》称赞的“惊人才学”等等。
总而言之,《安娜与暹逻王》这个题材大有可为,而且也是时候顺应潮流推出了。
当然了,《安娜与暹逻王》也有棘手之处,那就是,虽然和玛格丽特·兰登这位原作者谈得不错,但里面的暹罗国王——拉玛四世,是现在暹罗国王的直系祖先,而暹罗王室不满该作品对拉玛四世的描写,进而一直禁止改编的电影在暹罗境内上映。
这和讲述一位美**官与日本艺妓的爱情故事的《蝴蝶夫人》,在日本乃至香江很受欢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周闰发为了来好莱坞发展,在语言、工作方式上适应了不短的时间。首富先生便正好利用这个空隙,通过自己的人脉,曾经和暹罗方面讨论过《安娜与暹逻王》的问题,但进展不大——去那里拍电影的计划基本无法实现;将来公映的希望也不大;顶多双方算是达成了一个非公开的谅解。
到了现在,时间不等人了,反正暹罗市场的票房价值可有可无,首富先生便拍板决定启动拍摄计划——不能在暹罗实地取景,那就去自己的地盘——和暹罗相邻的扶南。
和两届奥斯卡影后朱迪·福斯特搭戏,拍摄预算高达7000万美元,娱乐媒体的追踪报道……周闰发还真有点吃不消如此沉重的压力。
唐焕忍不住好笑,于是单独叫过来鼓励道:“从小马哥到国王,风格跨越确实有点大,不过我相信难不住你。只要闯过了这一关,你在好莱坞就有继续混下去的资本了。”
……
这些事情,处理起来虽然繁杂,但都属于按部就班,唐焕只是动动嘴皮子,具体工作便都被部下做了,他无须伤神。可新出炉的港督人选,却不免让首富先生皱起眉头了。
……
以下是防d部分,明天早上更新过来,直接忽略掉吧。
……
圣诞节前夕,华纳发行了一部由两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奥利弗·斯通执导的电影——《刺杀肯尼迪》,其改编自吉姆·加里森的小说《跟踪刺杀》和吉姆·马斯的小说《困境:杀死肯尼迪之密谋》,描写了新奥尔良检察官吉姆·加里森调查肯尼迪遇刺事件的始末,以及后来发现的事实。
奥利弗·斯通这几年佳作不断,《野战排》、《华尔街》、《生于七月四日》这些电影可谓名利双收,于是华纳非常信任地投给他4000万美元;反过来,奥利弗·斯通为了让这笔投资看起来物有所值,请了《与狼共舞》的导演兼主演凯文·科斯特纳,来扮演主角——新奥尔良检察官吉姆·加里森。
可以想象,把《刺杀肯尼迪》这样一个敏感的题材搬上大屏幕,没有那么容易。
从剧本的第一稿出来后,《刺杀肯尼迪》便遭到了《华盛顿邮报》国家安全通讯记者乔治·拉德纳的严厉抨击,自此卷入到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中。
当《刺杀肯尼迪》上映之后,众多美国主要报社都撰写社论,以严厉的措辞批评奥利弗·斯通亵渎历史、不尊重史实,以及他对时任副总统、后来继任为总统的林登·约翰逊,也参与刺杀约翰·肯尼迪这一阴谋的指控。
比如,《纽约时报》的伯纳德·文罗唱衰道——如果华纳能让《刺杀肯尼迪》走远,那就是好莱坞的奇迹;他还在文章中呼吁华纳做自我检讨。
再如,该报的文森特·坎比,通过针对这部电影本身所写的一篇评论,批评道:“奥利弗·斯通对影片制作采用的风格非常随便,很多很短的,频繁的,不知所云的,一个接着一个的镜头,夹杂着背景音乐、噪音,对话,还有更多的噪音,更多的对话,像夹心饼一样。”
甚至还有媒体直接发文“抵制奥利弗·斯通编造的事实”,来攻击《刺杀肯尼迪》。
当然了,也有媒体人赞赏《刺杀肯尼迪》,比如《华盛顿杂志》的一名资深电影评论家——派特·多维尔,但在提交评论时,被主编约翰·里姆伯特驳回了,理由是不想看到对该影片正面的评论,他和其他杂志的编辑都一致认为这部影片是荒谬的;为此,派特·多维尔当即辞去了职务。
与此相比,声望更高的罗杰·利伯特,就能发出声音了。他在《芝加哥太阳报》中对《刺杀肯尼迪》表示了赞赏,“这部电影的成就,不在于它解答了肯尼迪遇刺的秘密,而在于它正试图唤醒自1963年之后,在人们心中渐渐逝去的民族精神。”
做为导演,奥利弗·斯通个人自然是压力巨大,甚至在接受电视采访后,收到了死亡恐吓信。
梳理一下对《刺杀肯尼迪》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对新奥尔良检察官吉姆·加里森的描述是否准确,以及在改编的历史资料片中,加入了被人为混合的片段。
为了回应这些批评,奥利弗·斯通写了一本长达593页的书——《刺杀肯尼迪–关于这部电影的书》,其中包括了剧本的全部注释,另外还有97条来自支持和批评者的评论,以及340条研究记录。
在这种铺天盖地的争议声中,华纳对《刺杀肯尼迪》支持,可以形容为“力挺”,仅表示——由于电影时间过长,长达三个小时,上映场数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冷眼旁观的首富先生,在听取部下工作汇报的时候,顺便打听了一下相关的详细消息——华纳为《刺杀肯尼迪》的营销,投进去了1500万美元;而这部电影在上映的第一周,和《美女与野兽》并列排在了全美票房的第五位,直到1992年1月的第一个星期,也有了实际突破,缓缓上涨的全球票房达到了5000万美元,同时正面评论呈上升趋势,甚至还获得了8项奥斯卡奖提名。
在唐焕看来,暂且不论肯尼迪遇刺事件里有多少阴谋,就电影本身而言,奥利弗·斯通的导演功力是不容置疑的,将如此千头万绪的历史事件搬上大屏幕,光下死功夫还不够,要不然,也不能吸引观众在电影院里坐那么长的时间。
不过,话说回来,奥利弗·斯通再有才华,没有资金支持,电影不可能拍出来;没有能量更大的无形之手托举,电影刚上映就肯定被口水淹死了。
正如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格尔八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业力钦,当天9时38分,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被俄罗斯国旗取而代之,这里面的按部就班,说没有猫腻,谁肯信啊。
反正看了《刺杀肯尼迪》这部电影后,首富先生对再去德克萨斯州这个共~和党的大本营,有了心理阴影,但和加州“硅谷”遥相呼应的“硅丘”,就位于它的首府奥斯汀,每年不视察几次还真不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