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 最新入库 · 全本精品 · 总排行榜  

东汉官制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

作品:三国之霸王孙策 | 作者:张良字子房


 热门推荐: 雪鹰领主 完美世界 武极天下 星河大帝 傲世九重天 我的贴身校花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1中央官制

    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www.biquge001.com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

    太傅

    东汉一朝,由于讲求经术,太**臣中以太傅为首。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太子即位后,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历史上,赵熹、邓彪、张禹、冯石、冯鲂、桓焉、赵浚均以太傅录尚书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汉灵帝时,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后来陈蕃被处死,以胡广继任,这是唯一的例外。

    与西汉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上公不同,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无太师、太保官。汉献帝时,董卓迁都长安,自任太师,位在太傅上。这是权臣擅权所为,死后即废。

    据《汉官》记载,太傅所属官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长史为太傅府群吏之长,掌章奏、顾问。掾属是比较高级的属吏,分曹办事。令史、御属是比较低级的吏员,办理文书、车马等琐事。

    三公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位次上公。三公师长百僚,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其实并无实际权力。

    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其实不过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并不以实权付三公。因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所以往往要为很小的差错承担非常严重的责任,以示高节。例如:宋弘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党太守无所依据而免官。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庙(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因河南尹与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失仪,而伏湛没有上奏此事,免官。汉光武帝对大臣非常严厉、苛刻,韩歆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归乡里,与其子皆自杀。之后,欧阳歙、戴涉相继任大司徒,下场都是论罪下狱、被处死。

    太尉

    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马官,负责全**官的考核,每岁末,评定等次,上奏皇帝,作为军官升迁、降调的依据,当时有大司马吴汉。

    参考:《后汉书·百官一》太尉条原注:“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

    按东汉制度,三公掌谋议国之大政。太尉的主要参政途径就是与司徒、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东汉一朝,仅见牟融、徐防以太尉录尚书事,与太傅参决政事。这说明太尉除非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并没有决定政务的职权。

    按东汉以三公领九卿的制度,太尉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太尉府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总管各曹事务。各曹掾、史、属共二十四人。在诸曹中,西曹负责太尉府官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的迁调;户曹负责户籍、祭祀、农桑;奏曹负责奏议;辞曹负责审理案件,接受上诉;法曹负责驿站事务;尉曹负责士卒和囚犯的征调、运输事务;贼曹负责缉拿盗贼;决曹负责裁决刑法;兵曹负责军事事务;金曹负责货币与盐铁事务;仓曹负责国家仓库事务。此外,还有黄阁,主簿,是阁下诸吏的长官。另有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阁下令史负责太尉的仪仗执事;记室令史负责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种文书的管理;门令史负责太尉府门卫。其他令史分隶诸曹,办理文书事务。从东汉太尉府诸曹的设置以及职掌来看,太尉的管辖范围似乎非常广,但那都是名义上的东西,太尉诸曹所领事务,或受制于尚书台,或仅仅为文牍往来,本身并没有可否之权,而且太尉对本府诸曹事务并没有实际节制的权力。

    司徒

    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徒官,负责人民教化,掌礼仪诸事。与太尉、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参考:《汉官仪》:“王莽时,议以汉无司徒官,故定三公之号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刘秀庙号)即位,因而不改。”《后汉书·百官一》载:“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孝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去“大”,称司徒。

    司徒领太仆、鸿胪、廷尉三卿。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三十一人。

    司空

    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空官,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与太尉、司徒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参考:《后汉书·百官一》云:“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去“大”,称“司空”。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司空为御史大夫,职掌不变,不领御史台,与前代御史大夫仅仅是名称相同而已。

    司空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司空属吏有长史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

    大司马

    汉武帝废太尉设大司马,加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上。东汉光武帝又废大司马为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三公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和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权臣李傕。三国时期,各国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魏国的大司马曹仁、曹休、曹真;蜀汉的的大司马蒋琬;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丁奉、吕岱、陆抗、施绩、朱然。

    九卿

    东汉沿西汉制度,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与西汉不同的是,东汉九卿分隶属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属太尉;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属司徒;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属司空。

    东汉九卿均于官称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除此之外,东汉九卿与西汉不同者还有:一、光禄勋除西汉的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之外,增置东中郎将、北中郎将、西中郎将、南中郎将。二、少府尚书改称尚书台,由西汉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改为六曹:改常侍曹为吏曹,增三公曹,将主客曹分为南主客曹与北主客曹。尚书台增设左右丞二人,诸曹侍郎各六人,令史诸曹各三人,事务繁剧的曹增令史各三人。尚书台组织较西汉尚书要重要、庞大的多。

    将军

    在秦代以前,武职将军名号只有大将军、前、后、左、右将军。汉代将军不常设,主征伐。事毕则罢。汉文帝时始有车骑将军、卫将军。东汉的将军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位次列于九卿,位在三公下。前、后、左、右将军,位次列于九卿,不常置。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以大将军执政,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

    以上将军均开府,府属有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御属三十一人。将军以本号领军的,各有部曲、校尉。

    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临事设置,事毕即撤。如骁骑、楼船、材官、伏波、贰师、度辽、龙骧等,或以所领部队(如骁骑、材官),或因奉行的任务(如李广利攻贰师城)。唯度辽将军因南匈奴所部时有内乱,自永平八年(65年)后常设。汉末以后,开始出现四征、四镇、四平、四安等重号将军。

    2地方官制

    东汉的地方官制与西汉相比较,在郡、县两级是基本相同的,不过郡的重要性和权力较西汉下降很多。在州一级,则有根本性的差异,东汉的州已经演变成为一级地方,凌驾于郡之上。至此,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一直延续到隋朝“废郡”为止。

    州刺史

    东汉将洛阳之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各遣刺史一人为长官。另以京兆、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为司隶校尉辖区,称司隶部(汉代州也称部)。

    司隶校尉是京官,本职为监察在京百官诸不法事。东汉时,每每退罢三公均由司隶校尉纠劾所致,所以司隶校尉号为“雄职”。皇帝召集朝会的时候,司隶校尉与御史中丞、尚书令三人有单独的席位,称“三独坐”。司隶校尉秩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流行的韩剧中每每出现的从事官就是由此得名)、假佐(假:代理的意思;佐:助手的意思。就是说是可以代行事务的助手)等,另统领一支由一千二百名奴隶组成的武装警察部队,司隶校尉的官名也由此而得。

    诸州沿西汉汉成帝制度,设州牧一人,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改刺史,秩六百石。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再改州牧,秩二千石。东汉刺史有固定的驻地和官署,纠劾所部太守县令不必如西汉制度上三公按验,可以直接罢免之。改州牧后,兼领军政,位高权重,有点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而管辖地域的广阔,又不是节度使所可以相比的。

    与西汉相同的是,刺史也要周行郡国,查探政情,年终回京复奏。不过东汉的刺史不必亲自回京,而是派遣属吏向司徒府报送文书而已。

    郡国

    东汉共设郡国一百零五:王国二十七,司隶部属郡七,列郡七十一。除司隶部所辖七郡外,王国与列郡均分隶诸州,其中豫州领郡国六,冀州领九,兖州领八,徐州领五,并州领九,幽州领十一,青州领六,荆州领七,扬州领六,益州、凉州各领十二,交州领九郡。

    东汉制度,皇子封王,以郡为国。每国置傅、相各一人。傅主王府事,职如汉朝的太傅;相如郡太守,主政务;相有长史一人,职如郡丞。另置中尉一人,秩二千石,职如郡都尉,是主管军政、缉捕盗贼的军官。

    王府置郎中令一人,秩千石,职务和汉朝的郎中令相类似,主管王府的大夫、郎等;仆一人,秩千石,负责王府的车马训练与驾驭;治书数人,秩六百石,职如尚书;谒者数人,秩四百石,职务是奉王命出使;另有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苍长、祠祀长等,秩皆比四百石。

    郡太守秩皆二千石,只有河南郡因京师所在,长官称河南尹,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诸郡各置丞一人,位次太守,秩六百石,负责民政事务;边郡(就是设置在边境地区的郡)另置长史一人,秩六百石,负责军政事务。长史之下有司马一人,负责具体军事指挥。东汉内地不设郡都尉,以太守领兵。边郡置都尉或属国都尉领军并辖县,地位略与内地较小的郡相仿。如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置西河属国都尉、上郡属国都尉;永和十五年(公元105年)置辽东西部都尉;汉安帝置右扶风都尉、京兆虎牙都尉等。

    县

    东汉的县级地方建制与西汉相同。

    列侯以县为封地则称侯国,侯国置相一人,相当于县令或县长(以侯国大小为异),相不隶属于列侯,但负责为列侯征收租税。封国户数在千户以上的,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是侯府官,不管理民政;不满千户的,只置庶子一人。东汉的侯另有乡侯、亭侯,所封之地各为一乡、一亭,这样的封地辖于所在县,与乡、亭相等。

    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称邑,置令、长。邑的体制与侯国相当。

    少数民族聚居地设道,隶属于郡,多设于巴、蜀等西南地区,以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为道的长官。

    万户以上的县置县令一人,秩千石;县丞一人,掌民政、文书、仓库;县尉二人,掌治安。

    万户以下的县置县长一人,秩三百石或四百石;县丞、县尉各一人。

    东汉诸县出产盐的,置盐官,负责管理盐场、盐矿,征收盐税。出产铁的县置铁官,负责冶炼、铸造。在手工业发达的县置工官,负责管理工匠、征收工商税赋。在水产发达的县置水官,负责管理渔场、征收税赋。以上这些官吏不隶属于郡县,均隶属于少府,属于派出机关。

    东汉在县以下的官制与西汉无异,具体可以参见西汉官制。

    3官职列表

    秩万石

    即:月奉三百五十斛

    上公:太傅、大司马(东汉末年于三公之外别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将军:大将军(大将军有时位在三公上,有时位在三公下)、骠骑将军

    秩中二千石

    即:月奉百八十斛

    太尉领:太常卿、光禄勋、卫尉

    司徒领:廷尉、太仆、大鸿胪

    司空领:少府、宗正、大司农、

    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太子太傅、执金吾、河南尹、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秩真二千石

    即:月奉百五十斛

    后汉书未记载有“秩真二千石”及其官职,或言真二千石即为二千石。存疑

    秩二千石

    即:月奉百二十斛

    地方长吏:郡守、州牧

    诸王国属官:国相、国傅、(王国)御史大夫及诸卿

    大长秋、太子少傅、将作大匠、度辽将军等诸杂号将军(骁骑、楼船、伏波、龙骧等)秩比二千石(月奉百斛)

    少府属官:侍中、中常侍

    光禄勋属官: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

    骑都尉、光禄大夫

    北军中侯监领: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

    将军部曲:大将军营五部校尉

    诸王国属官:中尉

    司隶校尉、属国都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城门校尉、都护将军

    秩千石

    即:月奉九十斛

    将军府属官:将军长史、将军司马

    太傅府属官:太傅长史

    三公属官:三公长史

    少府属官:御史中丞、尚书令

    廷尉属官:廷尉正、廷尉左监

    光禄勋属官:太中大夫

    大长秋属官:中宫仆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率更令、太子家令、太子仆

    城门校尉属官:城门司马、平城门屯司马

    北军属官:屯骑校尉司马、步兵校尉司马、越骑校尉司马、长水校尉司马、胡骑司马、 射声校尉司马

    诸王国属官:郎中令、仆

    诸侯国属官:诸侯国相

    地方长吏:县令、汤沐邑令、道令

    秩比千石

    即:月奉八十斛

    太常属官:太常御

    太仆属官:太仆丞

    廷尉属官:廷尉丞

    卫尉属官:卫尉丞、宫门司马、掖门司马

    宗正属官:宗正丞

    少府属官:少府丞

    大司农属官:大司农丞

    大鸿胪属官:大鸿胪丞、

    光禄勋属官:光禄丞、谒者仆射、

    执金吾属官:执金吾丞

    将军部曲:军司马

    秩六百石

    即:月奉七十斛

    将军府属官:从事中郎

    太常属官:太史令、太祝令、博士祭酒、太宰令、掌故、大予乐令、高庙令、世祖庙令

    光禄勋属官:光禄左仆射、光禄右仆射、左陛长、右陛长、羽林左监、羽林右监、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

    卫尉属官:公车司马令、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都候、右都候

    太仆属官: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

    廷尉属官:廷尉左平

    大鸿胪属官:大行令

    宗正属官:公主家令、主簿、仆、私府长

    大司农属官:大司农部丞、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

    少府属官:

    ·守宫令、上林苑令、太医令、太官令、黄门侍郎、小黄门、黄门令、掖庭令、永巷令、御府令、

    祠祀令、钩盾令、尚方令、中藏府令、内者令、符节令、兰台令史;

    ·尚书令属吏:尚书仆射、六曹尚书(吏曹尚书、二千石曹尚书、三公曹尚书、民曹尚书、

    南主客曹尚书、北主客曹尚书);

    ·御史中丞属吏:治书侍御史、侍御史

    执金吾属官:武库令、左中候、右中候、

    大长秋属官:大长秋丞、中宫谒者令、中宫尚书、中宫私府令、中宫永巷令、中宫署令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中庶子、太子门大夫、太子仓令、太子食官令

    将作大匠属官:将作丞、左校令、右校令

    城门校尉属官:城门门候

    司隶校尉属官:都官从事、功曹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主簿、门亭长、

    门功曹书佐、 律令师、孝经师、月令师、律令师、簿曹书佐

    掌监北军:北军中侯

    度辽将军属官:度辽将军长史 度辽将军司马

    地方长吏:州刺史、郡丞、边郡长史、右扶风京兆每次县令

    护乌桓校尉属官:拥节长史、司马

    护羌校尉属官:拥节长史、司马

    秩比六百石

    即:月奉五十斛

    太常属官(博士祭酒属吏):博士

    光禄勋属官:

    ·五官中郎将属吏:五官中郎;

    ·左、右中郎将属吏:左中郎、右中郎;

    ·虎贲中郎将属吏:虎贲左仆射、虎贲右仆射、虎贲左陛长、虎贲右陛长、虎贲中郎;

    ·谒者仆射属吏:常侍谒者;

    将军部曲:曲军候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洗马

    诸王国属官(中尉属吏):治书、大夫

    秩四百石

    即:月奉四十五斛

    太常属官:太常掾

    少府属官:

    ·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直里监

    ·尚书令属吏: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尚书侍郎

    光禄勋属官:给事谒者

    大长秋属官:中宫谒者、中宫药长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庶子、太子厩长、太子卫率、太子中盾

    地方长吏:县长、汤沐邑长、道长

    县令属官:县丞、县尉

    秩比四百石

    即:月奉四十斛

    三公、将军府掾:东曹掾、西曹掾、主簿

    光禄勋属官:五官侍郎、左侍郎、右侍郎、虎贲侍郎

    诸王国属官:谒者、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巷长、祠祀长

    秩三百石

    即:月奉四十斛

    太常属官:太史令丞、太祝令丞、太宰令丞、大予乐令丞

    光禄勋属官:羽林左监丞、羽林右监丞

    太仆属官:考工丞、车府丞、长乐厩丞

    大鸿胪属官:大行令丞、大行治礼郎、廪牺令丞、楫棹丞

    宗正属官:公主家丞

    大司农属官:太仓令丞、平准令丞、导官令丞

    少府属官:

    ·守宫令属吏:守宫令丞

    ·永巷令属吏:永巷丞

    ·祠祀令属吏:祠祀丞

    ·太医令属吏:太医药丞、太医方丞

    ·黄门令属吏:黄门丞、黄门从丞

    ·内者令属吏:内者左丞、内者右丞

    ·御府令属吏:御府丞、御府织室丞

    ·钩盾令属吏:钩盾丞、钩盾永安丞

    ·掖庭令属吏:掖庭左丞、掖庭右丞、掖庭暴室丞

    ·太官令属吏:太官左丞、太官甘丞、太官汤官丞、太官果丞

    ·中藏府令属吏:中藏府丞

    ·上林苑令属吏:上林苑丞、上林苑尉

    执金吾属官:武库丞

    大长秋属官:中宫私府丞、中宫永巷丞、中宫署丞、中宫复道丞

    将作大匠属官:左校丞、右校丞、

    州刺史属官:治中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主簿、门功曹书佐、簿曹书佐

    诸王国属官(国相属吏):长史

    地方长吏:(小)县长

    秩比三百石

    即:月奉三十七斛

    三公、将军府掾:户曹掾、奏曹掾、辞曹掾、法曹掾、尉曹掾、贼曹掾、决曹掾、兵曹掾、金曹掾、

    仓曹掾

    郡守诸曹掾史:功曹史、户曹史、奏曹史、辞曹史、法曹史、尉曹史、贼曹史、决曹史、兵曹史、

    金曹史、仓曹史、五官掾、五部督邮、曹掾、主记室史

    少府属官:中黄门

    光禄勋属官:五官郎中、左郎中、右郎中、虎贲郎中、羽林郎、灌谒者郎中

    卫尉属官:公车司马丞、公车司马尉、南宫卫士丞、北宫卫士丞、左都候丞、右都候丞

    秩二百石

    即:月奉三十斛

    少府属官:

    ·符节令史、

    ·尚书令属吏:尚书令史

    太常属官(太史令属吏):灵台丞、明堂丞、太史令史、太史掌故、待诏

    少府属官(钩盾令属吏):钩盾苑中丞、钩盾果丞、钩盾鸿池丞、钩盾南园丞

    太子少傅属官:太子舍人

    诸王国属官(郎中令属吏):郎中

    地方长吏:诸边鄣塞尉、诸陵校尉长

    县长属吏:县丞、县尉

    秩比二百石

    即:月奉二十七斛

    三公府属官:御属

    将军部曲:屯长

    光禄勋属官:节从虎贲

    秩一百石

    即:月奉十六斛

    三公、将军府属官:阁下令史记室令史、门令史及其余令史

    县属吏:乡有秩、三老

    斗食(月奉十一斛)

    佐史(月奉八斛)

    4汉魏将军

    春秋之晋国以卿大夫为军将,遂有将军之号。自战国以至秦汉,将军皆主征伐,临事而设,事毕而罢。后汉以来,将军成为军队常设统帅,地位日重。起初,将军依次有大将军以及骠骑、车骑、卫、前、后、左、右等名号,权位相当于公卿,可开府治事、参与朝政,故将军之位不轻授于人,唯重臣可以任之,有时则因征伐事由或者作用设立其余诸将军,如度辽将军。汉末以至魏晋,征伐频繁,战事日增,故设立名目繁多的将军称号,即为杂号将军,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将军名号。

    大将军: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时而在三公之上,时而在三公之下。秩万石。东汉末年,其位在三公之上,时汉朝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另以袁绍为太尉,袁绍以太尉位在大将军下,故“耻班在太祖下”。属官有长史、司马。

    骠骑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品秩同大将军,时而在三公之上,时而在三公之下。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两级:大将军、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位在骠骑将军之下,位比上卿。

    卫将军:位在车骑将军之下,位比上卿。

    前后左右四将军: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金印紫绶,位次列于上卿。职务或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汉末以后,将军名号繁多,名称素朴之前、后、左、右之类,遂渐废弃。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列于九卿,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

    中郎将: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如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汉末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众多被封为杂号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南北军。汉末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众多被封为杂号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八校尉: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列于上卿,在卫将军之下。汉末三国时期有加大将军号,如征西大将军,位次列于三公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列于上卿,在四征将军之下。汉末三国时期有加大将军号,如镇西大将军,位次列于三公

    四安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列于上卿,在四镇将军之下。

    四平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列于上卿,在四安将军之下。

    大都督:

    源于汉末,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全称“都督中外诸军事”。加此官者,赐与代表天子威权的符节与黄钺以节统领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汉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督:

    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军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军队,为军事统帅。后以“都督某州军事”,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并兼管该州民政,权力非常大。

    上大将军:

    始置于三国曹魏,魏文帝以曹真为上大将军,是诸大将军中最高称号。孙权亦曾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岱亦任此职。

    杂号将军:

    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数量增加。故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以下皆为杂号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

    杂号将军之一。刘备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主内外军政事。另曹操设立军师祭酒,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师。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曾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军,后更名为中领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杂号将军之一。与领军同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禁卫军。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奋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东汉末年,关东群雄讨伐董卓时,袁绍以曹操代理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吕布在杀董卓后,亦曾担任此职。

    ·奋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伏波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汉武帝始置,原统领水军,取其舟涉江湖,波浪伏息之意,武帝时卫尉路博德为首任伏波将军,汉末夏侯惇曾任此职。

    ·度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汉武帝始置,范明友率军渡辽水东击乌桓,武帝后取其渡辽水之意,于是拜其为度辽将军,汉末高柔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汉代所置,以负责统领游击机动部队,以相机出战迎敌,汉末乐进曾任此职。

    ·骁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汉代统领骑兵之将领,骁骑意为骁勇精悍之骑兵。汉武帝时以李广为骁骑将军,率骑兵出击匈奴,三国曹魏之秦朗曾任此职。

    ·都护将军(都护):

    杂号将军之一。乃统率诸将之官。曹洪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彰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折冲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虎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虎牙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勋曾任此职。

    ·平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骘曾任此职。

    ·平狄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

    ·捕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破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破羌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绣曾任此职。

    ·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平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振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费观曾任此职。

    ·振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建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建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建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曾任此职。

    ·建信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建忠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孟达曾任此职。

    ·建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阎晏曾任此职。

    ·安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安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辅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辅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辅吴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昭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武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公孙度曾任此职。

    ·宣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昭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绥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中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中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冠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领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休曾任此职。

    ·副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镇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抚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

    ·抚边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抚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

    ·昭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

    ·昭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伊籍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怀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兴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绥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绥南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忠节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扶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横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监军(中监军):

    监督、巡查军队之职,有时也以军师或军司兼其职。

    ·别部司马:

    军中司马,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偏将军:

    低级将军名号,位比杂号将军略低,高于裨将军。汉末战乱,出现了大量隶属于将军府的偏将,即为偏将军、裨将军,另外也有牙门将军。当时许多武将都曾被授予偏将军之职。如曹真、于禁、张郃、关羽、马超、赵云、周瑜、鲁肃、吕蒙、黄盖、全琮、韩当等名将皆担任过偏将军。

    ·牙门将军(牙门将):

    初为刘备所置,为偏将,位比杂号将军略低。赵云曾任牙门将军,赤壁战后后迁为偏将军,故牙门将军低于偏将军。魏延曾任牙门将军。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裨将军:

    最低一级将军名号,为军中副将。

    ·门下督、帐下督:

    汉、魏时期郡国守相的属吏。汉全称为“门下督盗贼”,简称“门下督”、“督盗”、“督盗贼”。魏、晋或称“门下督”,或称“帐下督”。主兵卫,任巡察导从等事。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本站强烈推荐给您以下精彩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友网络分享与转载,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不认同,请离开本站。

若本站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uanhen.com 飘天文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5008561号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