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大家都是聪明人,这么一想,丹尼尔·桑德勒简直就像是黑暗里的蜡烛。
www.biquge001.com他没有什么有说服力的作品——演技没有定论,但也不缺乏人气和关注——具备新闻价值,甚至还相当大。不说《角斗士》里没有演员比他更加合适,即便所有的会在今年下半年上映的电影里,也都基本上找不到比他更适合做突破口的演员了。
“但愿雷德利不要用力过猛。”布伦特看着媒体和其它同行还在就座,主创人员在最前排已经到齐了,“我看他想奥卡斯都想疯了。”
不过这是常态了,所有人都满心平静,暗地里却在想着怎么能对得起那份酬金,但同样要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一大篇辞藻华丽的夸奖,可是不能促进销量的。
布伦特和海文是老交情——基本上任何一部在纽约举办首映的大制作电影,都会请来他们俩。《纽约客》和《纽约每日新闻》也都是声誉卓著的媒体,没谁会忽略他们。
海文的重点则跟布伦特不太一样,他反而产生了一点遗憾之感,电影的战争场面还是过于杂乱,看得出来,雷德利试图创造一个更真实的罗马和日耳曼野人的战场,但失之表现力,真实带来的震撼感没有能够体现的很好。当然,总体来看,电影开始的这十分钟还是对得起大家对它的期待。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几乎一个刹那,大家都明白这两个人是谁——这是高度商业化电影的优势所在,三个主角,各有定位,只要你一开始对电影有点了解,就能很快和电影人物对应出来。
罗素·克劳,康妮·尼尔森以及丹尼尔·桑德勒就是唯三选择。
康妮·尼尔森饰演的露西拉公主和的丹尼尔·桑德勒饰演的康默迪乌斯——现在的罗马继承人。
以丹尼尔自己来说,他参加南加大短片大赛时,环球方面就曾经暗示过会为他做公关。以克劳如今的地位和商业价值,当然牵涉的力量更强也更大。
在几句简单的背景介绍后,电影正式开始。
最终还是要看《角斗士》这部电影的质量如何。
这里面,克劳如日中天,想要以他为突破口,只怕不比对付梦工厂和环球简单多少——一个演员一旦处于高速上升期,那他身边势必会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团体围绕着,你动了他,就意味着动了那些人的蛋糕。
战争场面是奠定基调和提神用的,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相当刺激和精彩,但影评人反而不会过于关注。进入到正式剧情之后,才是他们观影的重点。
从克劳下手很难,而康妮·尼尔森说实话这是个没什么话题性的女星,基本上不具备新闻价值,而且在《角斗士》这样的电影里,一个女人其实也很难称得上是主角。
在他们坐下差不多二十分钟之后,所有人才就位,放映厅的灯光熄灭,大屏幕开始亮起来。
躺在沙发上的美人,还有一个穿着蓝色华服的年轻人侧影。
罗马大胜之后,老皇帝有一段特写,可以看得出来他有点过于虚弱了。而切换过来的豪华马车内景,让不少人略微一愣之后,开始不自觉挺了挺背。
从这个角度来说,丹尼尔有点无妄之灾。在座的这么多影评人里,除了处于行业顶尖的那一小拨,剩下的人里面有很多都打算以丹尼尔为突破口。
布伦特和海文当然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争执也就是浅尝辄止。
“很聪明的送死动员。”布伦特心里在想,几分钟之后,他放下心来,雷德利即便真的想奥斯卡想疯了,但在这部电影里还是足够聪明,马克西默斯的这一番战前动员,少了很多的热血和煽动,却胜在平实和坚定,这是一部诚意电影的象征。
“是的,但过分地以奥斯卡为目的来制作电影,我认为还是过度了,奖项是表彰电影成就的,而不是限制导演和演员的。”
梦工厂和环球的名字在片头的最前面,一定意义上也在提醒这些掌握着评论权的影评人和媒体,这可不是什么独立电影公司,史蒂文的梦工厂和巨无霸环球影业,刚刚可是给了不菲的酬金。
背景音乐一如大家所想,沉稳有力,渲染得宜——是一部在水准上的电影,这是大家的第一印象。
这一点也无可厚非,如果你打算用演员来评论电影,那么很难说你用一个没什么戏份的配角会有说服力,比如哪一家媒体用饰演马库斯老皇帝的理查德来抨击电影——只因为他是个有怪癖的老头,这无论如何都会让人耻笑的。
海文已经五十好几岁,在影评界可谓老字号,听到布伦特略带嘲讽的说法,却有不太赞同的看法,“好莱坞的导演明星,在乎的不就是这些么,钱和名气,奥斯卡当然值得每一个好莱坞野心家的疯狂。”
电影从马克西默斯的日耳曼战争开始,克劳的演绎还是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相较于更多的庄严肃穆的英雄,他看上去更加游刃有余——这意味着他将更像一个人类将军,而不是奥林匹亚山冷冰冰的众神。
老派的海文和更加激进的布伦特各自保留意见,他们其实都没有说错,电影本身需要一定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如果以奖项为中心制作电影势必会减弱甚至失去这份思考。
丹尼尔坐在第一排,确实觉得背后有点发凉,不少人看着他的眼睛都泛着绿光。
不过这完全不意味着今天参加首映礼的人会对它青眼相加,相反,影评人看待它的标准会更加苛刻,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你是朝着奥斯卡去的,究竟够不够水准,配不配得上普遍的看好,他必须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判断。事实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态,越多人说好,他就越希望自己能够发现其中不够好的地方——这可以显得他水准高超、眼光独特而且别具一格。某种层面上来说,也确实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常常有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讲法。
《角斗士》是一部争议性相对很小的作品,因为不论是雷德利·斯科特还是罗素·克劳,甚至题材的选择,都极端保险,看看这种配置:大导演、处于巅峰期的一流演员,史诗英雄,从评奖的角度去看,这已经是一部讨巧到相当程度的作品了。
但电影和奖项之间强弱之分就是这么明显,奥斯卡更强势,那么电影就会围着它转,不然奥斯卡可不会屈尊降贵来讨好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