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最新永久域名︰
www.biquge001.com ,請大家牢記本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大禹,姓姒,傳言為顓頊後裔,鯀(gun)的兒子。
www.kmwx.net
史記說鯀是顓頊的兒子,鯀生禹。
但是我們以山海經為準,《山海經》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
如果你們把這個‘生’,當做生孩子,那麼鯀比顓頊還大一輩,這顯然很離譜。
我說過,生不一定是孩子,它也可能是指衍生出的部族,這句話本身也表達了這層意思。
黃帝後裔的一支,衍生出了駱明一族,駱明又衍生出了白馬一族,白馬可能是那個部族的圖騰。
具體什麼樣,我也不知道,總之名為白馬。我猜啊……可能是龍裔圖騰。古代白馬是龍的化身。身高八尺的白馬,被認為是龍裔。
總之,鯀就是白馬一族領袖。
從記述者的角度來翻譯,意思就是‘白馬一族,是現在的鯀族’。
我是以山海經為準的,所以鯀不是顓頊兒子。
不過史記可能也非空穴來風,有一種說法是,顓頊的兒子之一是鯀曾,鯀曾生了鯀祖,鯀祖生了鯀父,鯀父生了鯀,鯀生了禹。
這麼算的話,顓頊是禹的六世祖。
鯀可能是個謚號、尊號之類的,白馬一族的領袖,世代都叫‘鯀’。
因為世代都叫鯀,所以如何區分這幾代鯀呢?于是就把最後一代叫做鯀,上一代叫鯀父,上上代叫鯀祖(祖父),上上上代叫鯀曾(曾祖父)。
是顓頊兒子的,乃是鯀曾。司馬遷可能沒梳理清楚,直接記述為鯀,于是認為禹是顓頊的孫子。
無論是哪種說法,不管鯀和禹,是黃帝分化的一支後裔,還是顓頊分化出去的一支後裔。
他們都是根正苗紅的黃帝一系血脈。
然後問題來了,他們不姓姬,姓姒。
不姓姬,明顯他祖上也不是嫡子,被外封了。
看過了我之前番外的,應該都懂。
黃帝分封了十四個兒子,其中十二個姓︰姬、酉、祁、己、滕、 、任、荀、僖、 ヾ亍 隆 br />
姬毫無疑問是嫡系,十四個兒子,十二個姓,還有倆呢?還有倆也都姓姬。顓頊和帝嚳分別繼承。
所以‘黃帝生駱明’,里面的駱明一族,應該是這十二個姓里其他的某個姓,比如 ㄎ也碌模 br />
之後駱明一族,又分封了某個庶子一脈,分化出了另一族白馬。分化出去肯定得有別的姓啊,所以姓姒。
再之後,宗家一脈單傳,部落式微,一直也沒有更多的土地分封,所以白馬一族再也沒有分化別的氏族。
所以才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直接就是鯀了。
如果是指個人,那這輩分短得離譜了。
所以這一定是部落分化,分化就必須封新的姓。鯀禹姓姒,姒卻不是黃帝分封的十二個姓,所以中間一定分化過一次。
那一次,就是駱明生白馬。如此便正好對上了。
只分化過這一次,所以從黃帝到鯀,才如此的‘短’。
從世系就能看得出來。
姬姓極度強勢,一代代瘋狂開枝散葉,而白馬一族,鯀之一系,卻始終困在一隅,歷代都沒有能出人頭地的大人物,以至于連續很多代,都沒有擴充支脈,始終是宗家一姓單傳。
從第一代鯀開始,一直都姓姒,一直都是鯀這個鯀那個,直到出了禹,成為了帝,還獲得了‘大禹’這樣的美謚。
大禹不是名字。
他姓姒,名叫姒文命。沒有別的說法,他從小就叫姒文命。
在我們看來,這名字可以說是取得極好了。文命,多美的一個名字。
但這其實,側面表達了大禹小時候的地位……雙字名,屬于賤名。
自古以來,單字為尊,雙字為賤。
這種情況直到魏晉五胡亂華之前,都是傳統。越往古代,越是如此。
比如帝嚳,就叫‘妗 鈉艟徒小 簟 篝嗑徒小 唷 莧說淖嫦群箴 徒小 醮 掏醭商潰 徒小 饋 br />
殷商甲骨文里祭祀的高祖王亥,並不叫王亥,而叫‘振’。
周公名‘旦’,孔子名‘丘’,秦始皇名‘政’,漢高祖名‘季’,漢文帝名‘恆’,漢武帝名‘徹’。
你們可能要說,漢宣帝不是叫劉病已嗎?
對,原名劉病已。還是襁褓,沒有名字之時,就因為被巫蠱之禍牽連,被漢武帝下獄。四歲時大赦,送到祖母史家撫養。
劉病已從小就在長安街頭過著市井生活,原本皇位跟他沒關系,取得是賤名。
哪知道天命在他,昭帝死後,霍光扶植劉賀登基,結果他太昏君了,在位二十七天,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壞事……
大臣們受不了了,霍光果斷把皇帝廢了,即海昏侯。
之後找來找去,最後把在街頭長大的劉病已,接回皇宮扶植為帝。
劉病已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改名字為劉詢……
你們可能要說,顓頊不是倆字嗎?
顓頊並不是黑帝的名字,這個我說過,同樣堯、舜,這也都不是名。
舜是謚號,堯是謚號,大禹也是謚號。
注意,‘大禹’是謚號,禹只是簡稱。他是第一個用兩個字來表達謚號的人,謚號這東西,字越多越好,先秦基本都是一個字謚號,漢以後偶爾會有兩個字的謚號。唐宋開始不要臉了,七八個、十幾個字的謚號,清朝最不要臉,二十多個字的謚號都有……
但名字,晉朝以前,一個字為貴。
顓頊到底叫什麼,我不知道,看過我前面解讀的,應該還記得,我駁斥顓頊叫乾荒的說法。這里補充一下,當時我並沒有提雙名為賤的事,其實這也算是理由之一,顓頊名叫乾荒就離譜。
同理,舜的名字,也沒有記載。
以舜小時候的落魄卑微地位,我估計是個特別賤的名,比如叫姚二狗子之類的,大概這意思,所以沒有流傳。
至于堯……按照尚書的說法,堯名為‘放勛’。
‘放勛’可能就相當于現代的‘大強’、‘鐵根’這種名字吧。
只是我們現代人,get不到上古的點。非要說有什麼寓意,那就只能字面理解,‘放’古義是流放、驅離的意思,‘勛’的古義為︰能成王功也。
合起來作為一個名,意思就是‘驅逐功業’。
典型的賤名,其實堯的童年也不好。
按照史記的說法,在帝嚳後面繼位的,是長子帝摯。堯只是個小兒子,哥哥當了帝,直接把弟弟封到陶地,沒發展幾年,之後又轉封到唐地……所以堯後來是陶唐氏。
哪知道唐堯依然發育起來了,他人格魅力高,又有能力,部落經營地很好。
堯靠著自己籠絡聲望等手段,再加上哥哥帝摯執政實在是太昏庸,所以各方諸侯廢了帝摯,接堯回來繼承大統。
他這麼愛刷聲望,估計也和不受父親、兄長重視的童年有關吧。(刷聲望的事具體去看第一卷末尾免費番外)
回歸正題,魏晉之前,取名兒盡量取單名。
因為古代夭折率高,所以孩子出生基本都是沒有名字。稍微活到幾歲時,才會取個小名兒,只是用來叫他,他知道是叫他,能應答就行了。
放勛、病已、阿瞞都是這種小名。
如果還沒等有大名,爹就死了,或者爹不重視他,懶得再取個大名,那就有點慘了……
以舜從小的生活環境,以及被父母嫌棄的程度來看,我懷疑舜的真名,特別奇葩……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總之夏商周直到秦漢,乃至晉朝前期,都以單名為貴。
只有黃巾軍里的一些人,才會叫雙名。三國里貴族出生還叫雙名的,只有孫尚香……而正史其實並沒有記載她,最早出于元雜劇。
綜上,大禹名叫姒文命,听起來很霸氣,實則在當時是個賤名。
‘文’古義為花紋或紋身,‘命’就是令的意思,只是比令更強調一點。後來引申出天命(上天的命令),人活著乃為了執行天命,而人死了,就是沒命(上天不再給你命令了,你不必存在了)。繼而才衍生出壽命、生命的意思,最開始就是命令的意思。
所以文命,貌似是指他身上有刺配(我猜的),也有可能是把使命刻在身上的意思。
他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死了,估計是族里的長輩給取了這麼個名字,浪漫點地說法,就是把振興家族的使命,刻在他的身上。
為何長輩不取單名,這跟他小時候整個家族地位卑微有關。
按照周時期的說法,共工、三苗、鯀和 兜,乃是四罪。
即上古的四大罪族,直白點,被流放者,全族被掛上罪人標簽,排斥在整個炎黃文化圈的邊緣。
春秋時期的《左傳》︰‘流共工于幽州,放灌兜于崇山,遷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
共工氏有罪,曾與顓頊爭帝,還經常決堤放洪水。
灌兜一族也有罪,據說是丹朱一族,被人民趕下帝位後,他和他的族人們估計不服舜。
但並沒有直接證據,證明灌兜就是丹朱,這個夠扯得,我不討論了。
三苗你們都懂的,九黎後裔,一直都是罪族。歷代的帝都在融合他們,舜的時期有重大突破,平定了三苗,禹的時期,徹底融合了三苗進炎黃系。
最後一個,鯀族,罪名是︰帶著族人,偷了帝的息壤,沒有等待帝的命令,就擅自去填洪水,結果被直接斬首,全族流放。
四罪四凶,篇幅太大,山海經里也有,以後再講。
總之鯀族世代傳襲,最後一代鯀王,就是禹的父親。
他治水失敗,直接導致禹從小就是社會地位較低的被流放者。小小年紀,禹就背負著白馬一族的命運。
當然,他比那年代真正的賤民要強得多,他有祖宗賜予的貴族姓氏︰姒。
也有很有文化的族老取的名字︰文命。
至少在我們看來,很好听,很有文化。所以禹屬于落魄貴族世家,而非真正的賤民,乃是有家族底蘊的。
那麼禹登上帝位的功績是什麼呢?我想不會有人不知道︰大禹治水。
講山海經里的大禹治水之前,老規矩,倒敘。
這回倒得比較多,因為在近現代,禹和夏朝,備受爭議。
雖然廣大群眾認可夏朝的存在,但是疑古派並不這麼認為,國際學者也不承認。
在近代,民國顧頡剛認為大禹是蟲子,乃是商周時期鼎上的文化象征,實際上並不存在這個人。
他認為大禹治水是神話,是周人編撰出來的神,而非人,原型乃是商朝鼎上的蟲形紋路。
連大禹都不存在,則夏朝也不存在。
其論據,主要圍繞,《說文》︰禹,蟲也。
之後的疑古派,甚至直接多加一個字,說禹是蠕蟲。
我服了,禹這個字的象形,確實是個蟲形。這一點,我在《非人》里阿蒙文明影響埃及文明那段劇情里,描述古埃及圖騰乃應龍,襄助黃帝伐蚩尤時,也說了。
另外商朝的鼎上,確實很多運用蟲形紋路。
但是,商周的蟲形紋路,都是有腳的!而且腳越多越尊貴。
畢竟很抽象,說它是蟲子也好,是龍也可以啊。
《說文》只是解釋字,並非解釋‘大禹’這個人。禹的謚號乃是大禹,這個‘大’字很重要,古人喜歡簡稱,真是省出了事啊。
大蟲非蟲。鱗蟲之長乃為龍。
這是謚號,又不是禹的名字。拿這個否定禹的存在,說是周人對商鼎紋路的猜想和神化,完全是無稽之談。
這就好像……用康熙的謚號‘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來否定康熙的存在,認為這個皇帝,是民國人對清朝詔書上的一些美德文字的引申和神化,實際上不可能有這種皇帝……繼而大清也是不存在的王朝,民國學者編著了一個封建王朝。
本人不止一次地看到、听到,有人拿國際學術界,外國學者的說法去否定夏朝。
我想大多數人,都听說過‘其實我國只有三千年歷史,夏朝並沒有考古實證’。
這話,我都听爛了。
都2020年了,不會還有人信這個吧?
第一,確實沒有考古實證‘夏’這個國家。
但是只有三千年文明史是錯誤的,沒有文物石錘夏朝,但是已經有無數文物石錘‘夏代’了。
即那個時代,是有文明的,無論是二里頭還是良渚遺址,都已經申遺成功。二里頭存在的時期,覆蓋了文獻中的夏朝時期。良渚存在的時期超過了夏朝的時期。
沒有石錘是因為沒有保存下來文字載體。
甲骨文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共有五千多個字。這難道是突然冒出來的?它的前面一定還有另一種象形文字。
有人說,為何殷墟那麼多甲骨文,就沒有一個提到夏朝?
很簡單,首先一開始,其實連‘夏’這個字都沒找出來,于是有人說甲骨文里怎麼會沒有夏字呢?所以沒有夏朝。
後來發現了有‘夏’這個字,象形為烈日高懸,一個人跪在太陽下。
可見,疑古派也是在被不斷打臉中的……
不過有一說一,甲骨文因為只寫了‘時夏’,所以確實也不能說夏是個國家。
但是,甲骨文只破解了百分之三十……還有大量的甲骨文沒有整理和破解。百分之三十沒提到‘有夏’,我覺得很正常。
其次,殷墟是商中後期的首都,是武丁及以後的商王所在地,那時候距離夏朝已經很久了。
另外,所有甲骨文,都是商人做一件事情之前,佔卜問神,或者做完一件事後,告祭祖宗的。
人家祭祀自己的祖宗,主要是祭歷代商王,提夏朝干嘛?
二里頭作為夏代遺址,沒有發現文字,實在是個遺憾,其實發現青銅器上有‘文’這個字。但是沒有更多的字了。
反倒是七千年歷史的良渚遺址,字多點,有十一個字。也是刻在甲骨上的,只不過國際社會不認可那是文字,稱其為‘甲骨刻符’。
事實上那所謂刻符,完全符合象形文字的結構和演變。
至少研究古文的人,一眼就認出那分別都是什麼字,秒破解了那十一個‘刻符’。因為我們文字一脈相傳,沒有斷代。
其實民國時期因為國勢傾頹,很多人提出漢字乃糟粕,太難了,不利于推廣,痛斥其是愚民,限制大眾教育的工具。要求全面廢除漢字,使用字母文字。
錢玄同︰“欲使中華不亡,欲使中華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字,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
***︰“中國文字,既難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漢字終將廢去,蓋人存則文必廢,文存則人當亡。在此時代,已無幸運之道。”
瞿秋白︰“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
有人洗地,說只是廢除繁體字,很抱歉,並不是,乃是全盤廢除,只用字母。有1918年的雜志報紙,以及後來魯迅的筆稿為證。
做了就是做了,沒啥好說的,當時有志者人人在為國找出路,他們是先行者,允許犯錯。個別主張在我們看來過于激進,是很正常的。(鋪墊,鯀也是如此……)
當然,漢字怎麼能廢呢?韓國就廢了漢字,古籍都看不懂了。
總之也有大量的人阻止廢除漢字,最後折中了一下,為了推廣普及,發展了拼音。漢字拼音並行推廣,才有今日。
從唯物歷史觀角度來看,他們的歷史作用是積極的,最後推進了社會的進步……
扯遠了。
關于夏朝文字,我懷疑夏朝的書寫載體非常不易保存……甲骨文能留下來,多虧了殷商迷信,用龜甲牛骨做載體佔卜,順帶寫點字。
夏朝沒這習慣,如果是用布……羊皮……那真是涼了。更何談殷商滅夏,毀了夏都(二里頭發現大量被殘殺的尸骸,我估計還焚了城)。
第二,外國學者如何定論,管他干嘛?
沒有文字實證就說夏朝是虛構的,那麼在相同標準下,亞歷山大大帝是虛構的,古希臘百分之八十的歷史,都是虛構的。
亞歷山大,所有存在的根據,都是幾百年,乃至千年以後的文獻記錄,且是傳說形式,類似于亞瑟王。
他最大,最大的石錘證據,乃是埃及有個‘亞歷山大港’城市是以他為名的。
但是,大禹也有禹陵啊,黃帝都還有黃帝陵呢,這並不能算作證據。
至于古希臘,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文獻,出自于文藝復興時期……
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各種古希臘牛逼學者的典籍,都沒有文物石錘。文藝復興鬼知道是復興什麼東西。
十大最美物理實驗中,有一個是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在公元前240年,用了一個很簡單的方法,測量了地球周長的故事。
用的是數學方式,精準地測出了地球周長,最後得出的計算結果,與現代測量結果相比,誤差很小。
但是那個辦法,學數學的恐怕都知道,扯犢子呢。
不過它看起來又像那麼回事。這是個美妙的故事,有興趣的可以去查。
但是所謂的古希臘測量地球周長的文獻記載,其整個過程大綱和部分細節,無比地近似《舊唐書》中記載張遂測量地球子午線的文章。
貌似還犯了一些極可能是翻譯文言文時,沒翻譯懂而導致的錯誤。以為國人不愛看【二十四史】唄?
具體的有人論證過了。我這里就不多說了,你們感興趣的話以後再說。
還有,所謂亞里士多德的墓空空如也,一個字也沒有,底部有一塊1.7x1.3米的小石室。證明這是亞里士多德之墓的證據,乃是圖書館里一份11世紀的手稿提供的線索,說亞里士多德的墓就在那片範圍。這份手稿距離亞里士多德的時代,足足一千四百年……早怎麼沒挖出來?
算了,算了,言歸正傳。
在大禹存在的基礎上,往回倒。
傳說大禹治水走遍天下,曬得皮膚黝黑,滿手老繭。
司馬遷評價︰“禹勤溝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載,動履四時。娶妻有日,過門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錫茲”
說大禹親自疏通溝渠,手腳全是繭,教人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行乘橇,山行乘輦,一年四季都在行走天下。剛娶了妻子就走了,路過家門都不回去看。如此直到九州水患處理好,舜重重地賞賜了他玄色的玉圭。
玄色玉圭什麼意思呢?不同名稱的圭是賦予持有不同權力的依據,比如遇自然災害,天子派去撫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叫做珍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職能,叫做谷圭。持有者行使嘉獎的職能叫做琬圭,持有者行使處罰的職能,叫做琰圭。
至于特大功業,則是賜玄圭。
司馬遷是西漢的,那麼更早呢。
《尚書》︰“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再早點,春秋時期《詩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詩經》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史料。在研究先秦歷史時,它比史記更可信。
《詩經》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這麼說吧,詩經對于周朝而言,就相當于佔卜的甲骨上所書寫的文字,對于殷商的意義。
不過,這些終究是文獻,而不是文物。
那麼記載大禹治水的,有文字的文物,有沒有呢?
首先就有春秋時期的叔夷鐘,鐘上有銘文,因為是宋朝人挖出來的,保管不善,只能依稀辨認︰剪伐夏祀……咸有九州,處禹之堵……
那麼現代出土的文物,有沒有呢?
2002年,從國外買回來的遂公 ,西周青銅器,銘文寫︰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征,降民監德,乃自作配鄉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i唯德,民好明德,寡……顧在天下。用厥邵好,益干懿德,康亡不懋。孝友, 明經齊,好祀廢。心好德,婚媾亦唯協。天厘用考,神復用祓祿,永御于寧。遂公曰︰民唯克用茲德,亡誨。
沒什麼好翻譯的,這中間有很多字已經無法辨認,我發上來的其實少了很多字,所以你們看個樂就行了。
總之,它的歷史距今兩千九百年。
但是很遺憾,距離禹還有一千年。
值得一提的是,遂國,是個古國。歷代遂公都說自己是虞舜後裔,他們祭祖祭得就是舜。
夏朝封虞舜的後裔于遂,公爵,歷夏、商、西周三代。春秋時,齊桓公第一次九合諸侯,叫大家來會盟,當時的遂公不去,于是齊桓公滅了遂國。之後遂國人想復闢,假裝犒勞齊軍,用酒灌醉了士兵,然後趁機殺死了所有齊軍。
齊桓公得知後大怒,下令屠城,遂國公族全死。
作為舜的後裔,他們無比的推崇大禹的功業,可見禹沒有逼過舜,更沒有流放舜的兒子。
到此為止,沒有更多的證據了。
最後的,便是山海經。
山海經最早是一套套圖,圖上有文字,所以我說夏朝人用的是不利于保管的文字載體,圖這種載體,幾百年就沒了。
總之根據後來所有對山海經的傳言,都是說山海經乃是‘禹書’。
確實,大禹肯定是山海經的作者之一,而且禹貢獻了其中大部分內容。
晉朝人看到的版本,就跟我們不一樣。
晉人提到了一段我們看的山海經,所沒有的一段文字。
【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蓋其余小山甚眾,不足記雲。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樹 也,戈矛之所發也,刀 之所起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禪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數皆在此內,是謂國用。】
這段文字,據說是在《山海經•五臧山經》晉朝版本的末尾。
從口吻來看,這明顯是禹死了以後,有人寫的。但至于禹死了多久,那就不知道了。
這也是我很少解讀《山經》內容的緣故。因為山經,是夏朝人寫的。
其中山經的內容,是由大禹、伯益總結的。
而我跟你們解讀的,其實大多數都是海內外經,與大荒經的內容。
至于山經,我很少提,因為太嚴謹,嚴謹到就是數據報告,根本沒什麼好解讀的。
山海經,分為五臧山經、海內經、海外經、大荒經。
五臧山經,一山連著一山,相隔多少里,出什麼產物,有什麼動物,動物吃起來怎麼樣,水從那里發,流往哪里去……都一一詳實記錄。
並且每一條山脈,最後都會寫下對應的山神與祭祀的方法,該給什麼貢品,該以什麼規格祭祀,都有詳細記錄。
世人總說山海經是地理圖志,其實說的是《山海經•五臧山經》是地理圖志。
山經非常詳細、嚴謹,完全就是地理數據記錄,動物百科。海經則多歷史事件,海內外邦國與奇人奇物。
山海經,就是《山經》《海經》合起來,意思便是︰山珍海味經。
不對,是山包海匯經,也就是包羅萬象的意思。
《山經》內的記載,如此一山連著一山,我懷疑就是傳說中夏朝的《連山經》。
還記得我說過的,三大易經嗎?
夏朝有‘連山易’,商朝有‘歸藏易’,周朝有‘周易’。
周易被儒家保管的很好,始終流傳,歸藏失傳但也給我們現代考古挖掘出來了。
唯獨《連山》始終不知所蹤,也許,它並沒有失傳,《山海經》的‘山經’就是連山經。
當然,沒有證據,听個樂就行了。
說了這麼多,再結合【上古帝王的套路】、【靈照百里的智慧之光】解讀的一些人設,我們現在可以來看山海經了。
《山海經》︰“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這是海內西經描述昆侖之虛的一段,介紹了‘河水’從昆侖虛,東北方向的岡之岩發源。
在這段前後,還分別介紹了赤水、黑水、若水、洋水等水系。
那麼‘河水’是什麼水?我想懂歷史的都知道,在先秦時期,我國只有一條水系配稱為‘河’,那就是黃河。
沒錯,‘河’不是我們現在這個意思,在上古它是個特指性的名詞,是黃河獨有的名字。
以前我解讀夸父的時候也提過,我在翻譯‘河、渭’不足時,說的就是黃河與渭水不夠喝。
同樣,‘江’也不是指別的,專門特指‘長江’。
河伯不是別的地方的水伯,而是黃河水伯。
我們現在文化中寫什麼河、什麼河,在古代寫作什麼水、什麼水。黃河叫河水,長江叫江水。
山海經這里寫的非常奇怪,它寫黃河發源于昆侖東北,往北邊流,接著又西南入渤海,然後又出海外,往西又往北,經過大禹疏通過的積石山。
積石山在哪?
山海經原文︰“軒轅之丘……又西三百里,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焉。”
具體考證要大段的推導,我估計你們對地理沒興趣,總之把西山經里提到的距離加起來一算,得知這座山,距離昆侖並不遠,算上繞路也就一千九百里。
答案我直接告訴你們,因為積石山並沒有改名,現在還叫積石山。
在甘•肅省,今祁連山脈延伸出去的一座山,那里確實積石遍布,大塊大塊的巨石堆了一地,有一條峽谷,有明顯地開鑿痕跡,並且有水蝕痕跡,那可能是曾經的黃河故道之一,國外學者也有考證,積石山發生過大洪水。
黃河多次改道,光是記載的就有二十六次。
所以上古時,黃河怎麼走,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了。
這段文字,你們看來也許很詭異,黃河怎麼往西往北?
其實往北沒問題,黃河上游本來就是往北的,往西也沒問題,黃河整體往東,但是部分河段會往西。
黃河九曲就這個意思,它並不是一條直道的往東,如果將其河段放大細分,會發現它是扭扭曲曲,上上下下,左右左右,最終流入大海。
山海經這里寫了,最後入禹所導積石山。
而積石山在祁連山脈,也就是說,這段只是描述了,黃河從發源到流經祁連山脈,上游這麼一小段的路程。
這麼一小段路程,黃河往西往北都很正常。
其實現在的黃河,也是這樣的,從巴顏喀拉山脈流出,往東北流一段距離,突然往西北折,一直流到祁連山脈南部,才繼續往東。
另外山海經這里的渤海,不是我們認知中的渤海,在我看來是青海湖。
因為青海湖就在祁連山脈南段,積石山南部。
在上古,禹的時代,為了治水,與開鑿了積石山,讓黃河改道、泄洪。
這段山海經,記載的就是當時的河道。
昆侖之虛八方皆有高山,具體我不介紹了,以後專門講昆侖時再說。
所以積石山這段的意思便是︰【黃河從昆侖東北方向的那座山流出,一路往北奔流了一段路,一直流到祁連山脈被阻隔,接著又往西南折返,折返時,流入了青海湖。然後青海湖水勢上漲,沖擊出一條河,也就是黃河流入青海湖又流入,繼續往西,往北,直到祁連山脈大禹鑿開的積石山。】
過了積石山以後,往哪流,我就不知道了,這里沒寫,其實也不重要。
總之,這一段,就是介紹黃河上游的一小段走向,順帶介紹了大禹開鑿山路,疏通水道,篡改黃河。
以上,就是山海經對于大禹治水的一個片面記載。
山海經另一段文字,也佐證了這一點︰“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積石。”
這段說積石山東邊有個先檻大逢山。黃河、濟水都流過它,海北浸潤著它。這間接證明,那里的‘海’正是青島湖。
關于大禹治水,山海經還有嗎?有。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涂之山,青水窮焉。有雲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禹攻雲雨。”
意思很簡單,有座朽涂山,青水流到它這就沒了。還有雲雨山,山上有欒木。大禹攻過雲雨山。
這個攻很有意思。
類似的記載還有。
《山海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
這段牽扯眾多,既有不周山,又有共工國,我以後單獨寫一章來解釋,這里我姑且直接翻譯。
意思也很簡單︰西北海外,大荒中,有個破缺的山,叫不周負子。有兩黃獸鎮守。還有一條河叫寒暑水,這條河西邊有座濕山,東邊有幕山。大禹攻過這些共工國的山。
這里透露了兩個信息,一個是不周山地區,都屬于共工國。另一個就是禹攻過這里的山。
無論是‘禹攻雲雨山’,還是‘禹攻共工國山’,其實跟之前的‘禹導積石山’是一個意思。
就是描述大禹開山鑿路,疏通黃河。
山海經描述了鯀竊帝息壤,以湮洪水。
而對于禹的描述,卻是他‘攻’一座座山。
也就是說︰“鯀不通水性,嚴加堵塞,想要阻擋洪水,可人力如何與大自然相抗?最終失敗,而大禹深知堵不如疏的道理,采用開山導流的方式,宣泄黃河,治理洪水,得以成功。”
以上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然而事實真就這麼簡單嗎?山海經里有更多的細節。
鯀並非不知道堵不如疏,《山海經•大荒北經》︰“有榆山。有鯀攻程州之山。”
這里明確寫了,鯀也‘攻’過一些山。
鯀也是懂得開山鑿路,疏通洪水的。那為什麼他失敗了?而禹卻成功了呢?
我給大家說三個原因。
第一,經驗不足、能力有限。
鯀雖然也開山鑿路,但是他是先驅者,在他之前可能沒人這麼做過,最難莫過于第一人。
就像是廢除漢字,主張者無不是新文化先驅者。他們是為了給國家找出路,乃在茫然、混亂與外來沖擊之下開闢破局之路。
錯誤多,失誤多,是非常正常的。
山經里記載了那麼多山脈水系,都是禹整理的嗎?也不盡然,而是他的家族歷代所積攢的經驗。
秦始皇一統六國,也是奮六世之余烈。連出六代明君,最終天大的功勞,落到了嬴政頭上。可這功勞百分之八十,得從秦孝公開始算起,代代疊加。
治水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貢獻,禹只是最後完成拼圖的人。
這也是為何舜信任禹,還是把治水交給他們家族的原因,他們家世代治水,乃是治水名門。
縱然鯀開了個大失敗,可其實舜可能也知道,鯀死的有點冤。
鯀治水因為種種原因,沒能治理好黃河,鯀自己是知道的,他心里是有數的,這才‘竊帝息壤,以湮洪水’。
這個竊字就很精髓,這是有預謀的,真等洪水已經到了,他根本來不及偷。
也就是說,鯀一通操作後,對于汛期暴雨下,黃河即將破堤,他是看得出來的。當然,也沒有算太早,大約提前了一天到半天左右。
他知道自己的開山鑿路泄洪的操作會失敗,他知道一場大洪水馬上淹過來,他沒有辦法,來不及了,只能偷了息壤去堵,做最後的掙扎。
《山海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那麼息壤到底是什麼呢?
傳說息壤是自己會變多的土,東漢高誘注解說︰“息土不耗減,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
這個注解,誤導了人們將近兩千年,直接給鯀禹治水更添了神話色彩。也給現代洪荒流小說,增添了一大先天靈寶。
不知道你們還記不記得這個人,這個高誘,也是注解‘嫦娥,羿妻也’,給倆大上古人物發結婚證的家伙。
也就是說,他兩個注解,一個設定了息壤這樣的神話物品,一個開闢了嫦娥後羿的愛情故事。
牛逼!
于是乎,到了晉朝郭璞注,跟著寫道︰“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他們真的不知道什麼是息壤嗎?也許他們只是故意神異上古人物罷了。
《說文》︰壤,柔土也。
《論衡•率性》︰深耕細鋤,厚加糞壤。
東漢劉熙的《釋名•釋地》說︰壤,也,肥濡意也。
南朝梁,顧野王的《玉篇》說︰地之緩肥曰壤。
也就是說,肥沃緩和的土地就是叫‘壤’。
三國時期的鄭玄你們應該听過,經學大家,他注解周禮寫︰“壤,亦土也,變言耳。以萬物自生焉則言土。土,猶吐也。以人所耕稼樹藝焉,則言壤。壤,和緩之貌。”
我就不翻譯了,直接告訴你們,壤,是對一種特定土的名稱。
野外自己長草生花的地,叫土。而能被人用來耕種莊稼的土,則叫壤。
可耕之地的意思而已。而壤上長著莊稼,劃分成一塊塊的則叫田。
那什麼叫息呢?
這個沒啥好說的,息,出入氣也。
于是息壤,鯀禹治水里的意思,就被人引申為了會呼吸的土,它是活的,可以生長,即所謂‘土自長息無限’。
那麼,息壤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西漢《淮南子•地形訓》記載︰“土地各以其類生……輕土多利,重土多遲……是故堅土人剛,弱土人 。壚土人大,沙土人細。息土人美,耗土人丑。”
表面翻譯一下,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輕土上的人敏捷,重土上的人遲鈍,堅土上的人剛強,弱土上的人柔弱,壚土上的人高大,沙土上的人矮小,息土上的人漂亮,耗土上的人很丑。
我就不跟你們全部翻譯了,因為兩兩對比,其實都是剛柔、堅弱的區別。
重土、堅土、壚土、耗土,分別指沉重、堅硬、烏黑、干裂的土。
而輕土、弱土、沙土、息土,分別指輕浮、松散、砂礫、肥沃的土。
息土,乃是極好的土。
東漢初期的《九章算術》,就寫了一個問題︰“今有穿地,積一萬尺,其為堅壤各幾何?”
一個很簡單的應用題,“答曰︰為堅七千五百尺,為壤一萬二千五百尺。”
為什麼呢?“術曰︰穿地四,為壤五,為堅三,為墟四。”
因為普通地的體積是四,那麼壤的體積就是五,夯實之土的體積就是三,丘墟之土的體積也是四。
穿地是普通的地,野外隨便一塊地基本就是穿地。墟土顧名思義,就是丘墟的土,其實也是普通土,因為沒有被翻犁灌溉過。
《九章算術注》,“壤謂息土,堅謂築土。”
築土就是夯實的土,用來壘土建堤之類的。
這就是介紹個比例,同等質量下,夯實的土,體積是壤的五分之三,普通地的土和廢墟的土,體積都是壤的五分之四。
壤是密度很低,非常松軟的土,被人為翻耕灌溉出來的。
也就是說,壤是最松軟肥沃柔蜜的土地。
‘壤謂息土’,息土已經是松軟肥蜜到仿佛會呼吸的土了,古人贊頌,生活在息土的人會很漂亮。
那麼‘息’‘壤’這兩個詞合並,又是何等肥沃?
土、息土、息壤,三大等級,其實就是下等土,上等土,和超級試驗田之土。
可以想象,它被專門灌溉澆肥,反復翻犁,充斥氮磷鉀,全是金坷垃,很可能是帝的花園土壤,皇莊之土。所以叫帝之息壤。
解讀了這麼多,你們可以直接認為,息壤乃是當時,最最最最珍貴,肥沃澆灌的最高級土壤。
一直以來,古人都知道息壤是什麼,帝之花園土而已,全天下最肥沃的土。
咱們雜交水稻之父,袁教授的試驗田里,用的就是‘息壤’。
只不過,息壤這個名字,從上古以後,不再用了,漸漸轉變為特指當年鯀偷的土,後來的人,只把息土作為最高級,而沒有了息壤這個等級劃分。
所以才能給高誘這種人,發揮的空間,將息壤神化。
綜上,再看《山海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我們便就知道,鯀是把帝之花園土,給偷了,拿去堵洪水……
這就相當于,93年我家這邊發洪水時,跑去把袁教授的試驗田之土偷來,麻袋打包,往洪水里扔一樣。
息壤一定是在高處,是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不然在那個時代,早就被沖沒了,洪水來了,也不會以此論罪。
先不談對錯,挖了息壤填洪水這個行為在上古,一定是作死的。
事實的確如此,鯀被羈押到羽山之郊,然後被帝派祝融明正典刑了。
那麼這個帝,到底是誰呢?鯀又為何如此作死,跑去拿息壤填洪水了呢?不知道這麼做會死嗎?為何不待帝命?
除山海經外,最早記錄鯀的是東周的《尚書》,整理者為孔子。
太佔字數,非常晦澀,我就不貼原文了,《史記》也記載了這段內容,完全繼承堯典,並添了一些,整理者為司馬遷。
我將尚書和史記統合,直接大概翻譯一下儒家的說法。
大意為︰洪水滔天,下民都在呼喚著如何解決,帝堯向大家征詢派誰去治水,擔任‘工師’之職位。
工師即百工之長,你們可以理解為工匠的最高長官。治水這事,肯定是工匠們的任務,所以當時任命工師,就是治水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