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最新永久域名:
www.biquge001.com ,请大家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雨滴顺着屋檐低落下来,朱翊钧面无表情的站在屋檐下面,王皇后站在朱翊钧的不远处,静静的看着自己的丈夫,大明帝国的皇帝。
www.biquge001.com
半晌,朱翊钧松了一口气,转头看了一眼王皇后,笑着说道:“什么时候过来的?”
“刚过来!”王皇后笑着说道:“见陛下看得出神,没让人打扰陛下。外面下这么大的雨,陛下还是不要在外面多留,免得受了风寒。”
朱翊钧笑了笑,伸手拉住王皇后的手说道:“好,朕听皇后的。”
王皇后笑了笑,脸上带着一抹欣喜的说道:“陛下似乎有些沉郁,朝中的事情有诸位大臣,后宫之中有太后,还有臣妾,陛下可以放关心的。”
笑着摆了摆手,朱翊钧沉声道:“没那么多的想法,朕只是在想该从什么地方入手。”
说起改革,可是大明是什么样子,朱翊钧在清楚不过了,说改革是千头万绪,不如说是千疮百孔更加的恰当。整个大明就像是一个大漏勺,朱翊钧有一种狗咬刺猬,无处下口的感觉。
琢磨了半天,朱翊钧觉得还是得从钱下手,没钱什么都玩不转啊!
虽然在琢磨,但是朱翊钧知道自己现在要做的是稳住朝局,而不是去做其他的事情。
陪着王皇后闲聊了一会儿,又一起吃了一顿午饭,朱翊钧就跑去看奏折了。对于这些奏折,很大一部分都是屁话,朱翊钧看都懒得看。
不过今天的奏折倒是有点意思,全都是弹劾的奏折,弹劾的不是别人,正是即将继任的礼部尚书潘晟。
说起来潘晟这个人朱翊钧不算熟悉,马自强死了之后,礼部尚书就是这个潘晟。
不过潘晟也没有做太久的礼部尚书,大概两年多一点,潘晟就再一次退休了。在潘晟退休之后,礼部尚书是徐学谟,这个人马上就要致士了。
张居正在徐学谟致士之后,举荐的就是潘晟,并且还希望潘晟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入阁。
对于大明官员动不动就玩致士这一套,朱翊钧真的是非常不喜欢,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皇帝没听他的话,就给你玩致士,自己拍屁股回家了。
这种风气可要不得,要把责任制落到实处啊!
连续翻了好几本奏折,朱翊钧发现全都是弹劾潘晟的,很明显,潘晟这是被针对了啊!
这件事情都不用仔细想,朱翊钧知道这是有人不想潘晟入阁。显然张居正死了,很多人坐不住了,想要迈进内阁的位置了。冷笑着把奏折扔到一边,朱翊钧现在不想动张居正的人。
哪怕是以后要动,肯定也不是这样的动法。
翻看了几份奏折,朱翊钧突然看到了一份奏折,脸上的表情顿时就玩味了起来。这份奏折是都察院监察御史曹一夔的折子,上面的内容也让朱翊钧非常的感兴趣。
曹一夔的折子只牵扯到一件事情,那就是:盐!
在这个时代,盐和铁永远是最赚钱的,曹一夔在折子里面详细的叙述了大明盐法的弊病,以及地方人员的贪赃枉法,可是层层盘剥,无数人以盐肥己。
尤其是一些盐商,肆无忌惮,对朝廷法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在奏折的后面,曹一夔提出了制盐的九条建议。
一清灶地,二除重差,三禁私盐,四免旧欠,五课私煎,六复盐引,七更盐,八割没银,缴引目,九官买余盐。
在这九条里面,最引起朱翊钧注意的是官买余盐。
这一条说白了就是场盐官收,额外余盐给米收买,使多产之盐亦获其利。
弘治初,凡商无盐支给,准其收买余盐,以补正引。余盐私买之禁既开,奸商借官引挟带私盐,遂使宫引滞困,官收之制从此受阻。
朱翊钧敲打着曹一夔的奏折,沉吟了片刻,看来自己这第一刀需要砍向盐政了。
看了一眼张鲸,朱翊钧开口说道:“去,把这个曹一夔给朕找来!”
盐铁,这两项绝对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收入,自己想要提升收入,从盐入手,绝对可以。只不过具体要怎么做,自己还要听听这个曹一夔怎么说。
曹一夔是万历二年的进士,年纪不大,三十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臣参见皇上!”曹一夔走进乾清宫的御书房,跪在地上给朱翊钧行礼。
“起来吧!”朱翊钧淡淡的说道:“朕对你这份盐政的奏折很感兴趣,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着上这份奏折的。朕可是知道,这盐政可是牵一发动全身啊!”
曹一夔一愣,为了盐政?明白怎么回事之后,曹一夔瞬间就激动了起来。
“臣曾巡视河北沧县时,看到一些地方官吏利用管理盐务税收的职权倒买倒卖食盐渔利。”曹一夔沉声说道:“地方官员尚且倒卖私盐,盐商该何其猖獗?”
“臣以为盐乃朝廷命脉,自从准许商人开买余盐之后,朝廷的盐钱每况愈下,收入减少的很厉害。”
“臣以为盐政到了改的时候了,厘定盐场,清查官吏,严惩倒卖私盐的盐商,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曹一夔说道这里,有些激动的道:“那些盐商于国何功?却广置田地,家资巨富?”
朱翊钧听到曹一夔说道这里,突然笑了:“那你说说,那些盐商究竟有多富?”
“回皇上,臣不知道。”曹一夔沉吟了片刻,沉声说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虽然曹一夔说不知道,但是朝廷上下都知道盐商富。只不过这事不能提,你一提,必然有大臣跑出来陈述盐商的功劳等等。
对于大明的盐法,朱翊钧有过详细的研究,可以说被盐商给玩坏了。
明初的盐法是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又称开中。开中之制系沿袭宋、元制度,但明代多于边地开中,以吸引商人运粮到边防,充实边境军粮储备。
商人们为了赚钱和方便,开始在边疆囤地种田,以减少运费,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商屯。明初商屯东到辽东,北到宣大,西到甘肃,南到交址,各处都有,其兴盛对边防军粮储备以及开发边疆地区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