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 最新入库 · 全本精品 · 总排行榜  

正文 【第973章 】 杀破狼,狼山之战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

作品:骁骑 | 作者:虎贲中郎


 热门推荐: 雪鹰领主 完美世界 武极天下 星河大帝 傲世九重天 我的贴身校花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www.biquge001.com

    随着东征大军与中部鲜卑顺利达成盟约,鲜卑王庭得以保全,一场大战也随之消弭于无形.

    签订契约时,李利兑现承诺,送了轲比能一份"重礼",而轲比能也颇有诚意,愿意出兵两万充作前军,为大军开路先锋,进军乌桓.

    双方和解之后,十万大军休整三日.轲比能盛情相邀李利前往牙帐赴宴,连续三天,天天如此.

    在此期间,轲比能频繁调动兵马出城,而李利对此不闻不问,视若无睹.这是预料之中的事,也算是盟约中的附加条件,彼此心照不宣.

    阙机死后,其部落群龙无首,此时正是出兵兼并其部落的最佳时机.轲比能之所以要求休整三日,其目的便在于此.趁着这段时间,轲比能迅速出兵吞并阙机部落,进一步壮大实力,而后再出兵东进.与李利联合出兵的同时,他还可以伺机兼并一些乌桓小部落,甚至连带着一口吞下东部鲜卑首领素利的部落和地盘.

    轲比能的诸多算计并未对李利隐瞒,也没有必要隐瞒,即使他不说,李利同样心知肚明.正是因为轲比能有着诸多诉求,野心勃勃,才促使他主动请和,企图化干戈为玉帛,与李利结为盟友,双方互利互惠,各取所需.

    眼下轲比能便是既得利益者,结盟之初便兼并了阙机部落,使得部落势力在短期之内壮大三成,可谓是斩获颇丰.而李利麾下西凉军却袖手旁观,坐视轲比能部落迅速壮大.

    第四天清晨,十万大军拔寨起行,轲比能率领两万鲜卑铁骑为前军先锋,率先进军.赵云所部无双铁骑紧随其后,公孙瓒,阎柔率领四万步骑为中军,徐晃,马岱二将率领两万步军为后军,押解粮草辎重.

    至此.在鲜卑王庭耽搁将近十天之后,东征大军继续按照原定计划出兵乌桓.

    城下之盟的签订,使得中部鲜卑首领轲比能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发展壮大机会,而东征大军则得到一支生力军.

    此举看似荒诞.实则不然.轲比能志在统一鲜卑各部,成为继檀石槐之后的第二位鲜卑王,草原霸主.在汉军兵临城下之际,本着死道友不死平道的侥幸心理,他审时度势,主动与汉军和解,并结为同盟,试图借助汉军之力迅速发展壮大,从而加快统一草原各部的步伐.整件事情上,轲比能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完全称得上是坚决果断,英明睿智.然而他却忽略了一个最浅显的道理,那便是结盟也是需要实力作为基础的,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何谈结盟?

    轲比能部落拢共三万余控弦之士.即使吞并了阙机部落,其兵力也不会超过五万.单凭这点人马,他有什么资格和李利结盟?所以,与其说轲比能与李利结盟,不如说他已经率部投降了李利,已然俯首称臣.因此他们之间的盟约便被诸葛亮称之为"城下之盟",一种比较体面的开城投降而已.正因如此.李利并没有逼迫轲比能,暂时没有派兵进驻鲜卑王庭,也没有接管中部鲜卑的兵马,仍由轲比能统领.但这都是暂时的,留下一点过渡时间,让轲比能和各部首领学会适应.等到解决乌桓部落之后便是见真章的时候.

    这种局面于李利而言,早已习以为常了,举重若轻,安之若素处之泰然.当年的长安之乱,局势远比现在复杂.但笑到最后的却是他李利.眼前局势与长安之乱相比,完全没有可比性,轲比能自作聪明,想从他手里占便宜,不得不说轲比能确实胆识惊人,却不免有些盲目自大,自以为是.他以为李利也像之前的汉人一样,贪图战功,一味地追求战绩,实际上根本看不上草原领地,战后一定会返回大汉,自此不再过问草原部落事务.正是抱着这种心理,才促使他甘愿充当马前卒,在得到眼前利益之后,兴冲冲地率领鲜卑铁骑挺进乌桓领地.

    如果一切真如轲比能所想,那他无疑是战后的最大受益者.一旦汉军撤离草原,那他就是草原王,完全有可能重现檀石槐昔日的辉煌,甚至犹有过之.只可惜,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臆测而已.最终结果如何,尚未可知??????

    ????????????????????????

    十万大军东进乌桓的第六天,再次遭遇倾盘大雨,迫使大军不得不停止进军,就地驻扎休整.

    此次进军乌桓,目的便是直捣乌桓老巢柳城,李利对此志在必得.然而大军出关以来,连续遭遇大雨,几乎三天一场小雨,五天一场大雨,半个月便是一场狂风暴雨,严重阻碍了行军速度,硬生生将十万大军拖在进军途中,迟滞不前.每次大雨过后,大军至少要休整三日,直到地面硬化之后才能继续行军.连番大雨,不仅迟滞了行军速度,还大大增加了十万大军的粮草压力,使得东征大军举步维艰,苦不堪言.

    最无奈的是,眼下正值雨季,雨水本来就多,今年更甚往昔,如之奈何?

    "人力有时而穷,天意难测呀!"帅帐聚将刚刚结束,李利踱步到帐外,看着眼前"哗啦啦"下个不停的大雨,轻声叹息道.

    诸葛亮和赵云二人留在最后离开大帐,刚走不远便听到李利的叹息声,于是二人当即停下脚步,转而轻步走到李利身旁.

    .[,!]

    诸葛亮轻声道:"主公是在担心我军粮草供应不足吗?果真如此的话,主公不必担忧.微臣两日前便发觉随后几天将有大雨来袭,遂从鲜卑王庭调集三万头牛羊,想来再过两天,这批牛羊就该到了.此外,我军眼下还有半个月的粮草,加上随后送到的牛羊,应该可以支撑一个月.所以我军目前没有粮草短缺之危,主公尽可放心."

    李利闻言后神色不由舒缓下来,扭头赞许地对诸葛亮颔首示意,没有当面夸赞,嘴上不说却不代表他心里毫无感触.

    看着诸葛亮年轻英俊的面庞.李利暗忖道:"这才是真正的智者.前番忙里出错,致使公孙瓒率领大军孤军深入,险些全军覆没;经此一事,孔明汲取教训.变得愈发谨慎.此次长途跋涉,粮草又是大问题,然而孔明却早有准备,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世间真正的智者并不是从来不犯错误,而是绝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这就是智者.与之相对的是,很多人一生都在重复犯错,几乎停留在原地打转,以至于一生碌碌无为,蹉跎终老."眼前的孔明便是智者.一次教训终生铭记.而李利自己同样如此,他也不是没有犯过错误,恰恰相反,他曾经犯过很多错误,但他知错便改.时常自省,久而久之便很少犯错.错误少了,机会就会随之增多,成功便由此而来.

    摒弃思绪后,李利低声问道:"这场大雨看来又要持续几日,大军便在此好好休整几天,养足精神.才好作战.子龙,近来前军可有异常举动?"目光投向赵云,李利的脸上仍然挂着淡淡的笑容.

    赵云不假思索地道:"东进以来,末将派出大批斥候打探观察,并未发现轲比能将军有何异动,其帐下兵马也是中规中矩.一切都是奉命而行."

    "嗯,如此甚好."李利微微颔首,思量着说道:"眼下我等置身于鲜卑与乌桓部落的领地上,前后都是蛮夷部落,又连遭大雨.进军迟钝,处境艰难,危机四伏.而轲比能所部两万铁骑就在我军之中,如果他心怀不轨,后果不堪设想.故而我军此番长途远征,务必处处小心,丝毫不得疏忽大意;稍有闪失,我数万大军便有倾覆之危.此一节,不可不察."

    诸葛亮和赵云闻言后欣然点头,已然记在心里,却无须多言.

    稍稍沉默后,李利忽然对诸葛亮说道:"雨季潮湿,孔明还需多加注意身体.你虽然年轻,却终归是文士,身体羸弱,不可过于操劳."说话间,李利轻轻拍着孔明的肩膀,关怀之情溢于言表.

    诸葛亮甚为感动,恭声道:"多谢兄长体恤,愚弟身体无碍,无需挂念."嘴里虽然这么说,但他心里仍觉突兀,不知李利为何这么关心他.

    任凭诸葛亮聪明绝顶,他也想不出李利说这番话时究竟想到了什么,更不会知道李利之所以让他随军出征,而将郭嘉留在幽州正是因为眼前的连番大雨.对于熟知历史的李利而言,他很清楚历史上的郭嘉是怎么死的.

    史册上,曹操为了统一北方,亲率大军东征乌桓和鲜卑,郭嘉随军出征.曹军从邺城出发,千里奔袭,其行程远比李利此次东征的线路长得多;并且曹军也像李利此时一样,连番遭遇大雨,以致奔袭大军在途中迟滞数月之久.结果,曹军大胜蛮夷联军,可是郭嘉却病倒了,最终病死在大军返回途中,年仅三十六岁.

    时空轮转,而今李利率军东征,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刻意将郭嘉留在幽州,而将年轻力壮的诸葛亮带在身边.眼下再遇大雨,大军迟滞不前,李利不由得想起此事,遂有感而发,叮嘱诸葛亮多多注意身体,千万别累坏了.

    ??????五天后,东征大军再度出发.于三日后的正午时分,在距离柳城不到两百里的白狼山北麓与蹋顿率领的蛮军不期而遇.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轰然爆发??????

    ——————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本站强烈推荐给您以下精彩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友网络分享与转载,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不认同,请离开本站。

若本站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uanhen.com 飘天文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5008561号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