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p> 时光如水,转瞬即逝,特别是在忙碌之中,时间就像是插了翅膀的精灵一样,前一刻还在眼前,下一刻就不见了踪影。
www.biquge001.com
对降临以来,就一直忙于征战的王羽来说,波澜不惊的初平三年过得特别快,夏去秋来,秋逝冬至,眨眨眼的工夫,这一年竟然就快要过完了。
实际上,虽然没有发动战争,但半年多以来,将军府一直处于高速而紧张的运作之下。
政务方面显得有些混乱。
今天发布一项政令,隔不几天就发现了问题,然后修改、打补丁,甚至推倒重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朝令夕改一般的举动,在施政上是大忌,很容易让政府机构失去公信力,让百姓无所适从。
不过,在将违反常理当做家常便饭的青州,这种事也没什么可大不了的。
政令无论是修改还是推翻,都是在有了充分的论证之后才进行的。政令发布前的酝酿期间,就会在将军府和书院进行广泛的讨论,所有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所有有想法,让人眼前一亮的意见,都会被记录下来,加以归纳、汇总。
一旦被采纳,提出意见者的名字,就会被列入政令的档案之中,公示于众。
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扬名机会,因为青州的公示于众,是实实在在的公示。
王羽的领地如今都在大河两岸,通过水路以及便利的官道,所有政令会在第一时间,被信使送往各郡的官署,随后,由郡及县,由县城到乡镇,最后传达至各个乡村中的亭长、教习手中。
接到信报后,官署会将其公示出来。郡县的官署机构会在第一时间在衙门外张贴榜文,并由守榜的吏员从旁说明。没有这样条件的村镇,会由亭长在下一个休沐日组织民众加以说明讲解,若是有人心急,也可以自行找亭长或教习询问。
一开始,百姓对此还不以为然,觉得这些事应该肉食者谋之,与自己没关系。但随着公示的进行和那一个个新政令的颁布,他们很快发现,如果对此视若无睹,最后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最典型的就是那条让人又爱又恨的垦荒令。
这条法令肯定是善政,这一条毋庸置疑,但其中也有不少弊端。
比如两家人争抢同一块地造成的纠纷,开垦出来的山田种不了什么东西,开垦者却顺势把山头给占住了,催生了不少恶霸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最严重的,这条法令最大的弊端,还是法令带来的那种压迫感,压得人透不过气的感觉。
因为每个人都想要更多的土地,想要就得去开垦,所以每个人都在拼命劳作,把自己累得不行。而在原来的模式中,那些家大业大的无疑更占优势,他们人手多,工具也足备,开垦效率自然比别人高。
在修正案出现之前,虽然有人意识到了,但却没什么人说过这条法令的坏话,一切都掩盖在开拓进取的大潮之中。等修正案一出,这些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修正后的法令变化不大,主要就是在税率方面加以区分。
原来无论开垦多少土地,上缴的税率都是一样的,而现在却有了区分。
例如一户五口的人家,如果只开垦了十亩土地,只需要在屯田之初,按照规定缴纳逐年递减的田赋,等到规定期限结束后,这十亩土地就成为了免税的自留地。开垦了五十亩,那么另外四十亩就始终要缴税。
随着开垦土地和人丁比例的增加,税率会越来越高,只要愿意忍受六成的满税赋,想以一家之力,拥有良田万顷,倒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收益率远不如从前的豪强。
只是简单的一个调整,原来的弊端便迎刃而解,将军府的隐忧也消除了。
因为新政令还对田地的性质作出了区分,例如:水田的税率更高,山田出产不多,但需要缴纳固定的高税率,以至于先前出现,或露出苗头的一系列棘手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而青州百姓对开拓的热情,也丝毫没有被削减。
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名字被写在了仅次于王羽和国渊之后的位置——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就此享誉大河两岸。
诸葛亮提出的建议当然不止这一点,决定留在青州后,除了继续修习学问,与先贤前辈们做研讨,诸葛亮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向王羽挑战了。
挑战的模式依然是诸葛亮找茬,王羽反制。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王羽仗着领先两千年的见识屡屡占得上风,但诸葛亮的学习能力也是惊人的。通过和王羽的辩论,他比糜竺还早的吃透了财税的本质,并且灵活的应用在治政之中,一举解决了困扰国渊许久的难题。
和专攻谋略兵法的庞统不一样,诸葛亮的涉猎极多,文院的所有学科,他都有学习参悟,让人惊讶的人,他如此分心多用,居然在各个领域竟然都有不凡的造诣。
经过了这半年的接触,王羽算是发现了诸葛亮的特长所在,形象点说,这人就是个人形的中央计算机。虽然现在年纪还小,功率还不够大,可能力却已经显示得很清楚了。
在最新出台的一系列政令上,几乎都有他的大名列于其上,除了王羽、田丰之外,他是上镜率最高的。
为此,田丰都一度被惊动,与诸葛亮深谈之后,动了爱才之念,决定传授衣钵予对方。
在王羽看来,这些三国名人的关系算是乱成一团麻了。
赵云、太史慈和徐庶结拜了;庞统拜了贾诩为师,和魏延成了师兄弟;诸葛亮要继承田丰的衣钵;而国渊也不甘寂寞,他最近收了个叫薛综的学生……王羽觉得这名字有点眼熟,想了很久,终于想起来了,这人似乎是东吴的名人,却莫名其妙的出现在了泰山书院。
总而言之,随着公示制度的完善,和诸多未来之星的扬名,青州新政在混乱中走向正轨,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力,越来越广为青州军民所接受。
如今,商会已经成立,在磕磕绊绊中运作了半年,渐渐有了成效。农会、工会都被提上了日程,这些会社不掌握任何权力,主要的职责就是议政并提出建议。
虽然扬言不称帝,但王羽却没打算把大权让出去。商会这些组织,在几十年后,或许会发挥大航海时代的东印度公司那种组织的作用,但在目前,就是个模型而已。
整个青州集团,乃至华夏文明前进的方向,是牢牢把握在王羽手中的。
实际上,只是提提意见这种待遇,已经让商人、工匠们如坠梦中,喜不自胜了。被压制了一千多年,冷丁翻身,就算给他们权力,他们也用不好,王羽不是理想主义者,他当然不会轻易放权。
而在商会的帮助下,青州的商业系统也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在无数人的期盼和催促下,商税制度隆重出台。这项制度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至少在目前,是一部各方面都照顾到了的法令。
这也是华夏有史以来,诞生的第一部真正的商业法令——之前商鞅变法中有关商业的部分,和汉武帝的告缗令之类的商法,都简单而粗暴,不是为了促进商业,而是为了限制商业发展,故而不能当做商业法令来看。
为这部法令命名,王羽自然是众望所归。
坦白说,这对王羽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他对商业方面没多少涉猎,对商业发展史什么的,一点了解都没有,搞得他想剽窃,都无从剽起。
想了又想,最后他干脆起了个很恶俗的名字——商业法典。
这个名字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拥戴,商人们原本也不在乎名义什么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这是王羽亲手确立的政令,有着最高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让他们得以放下心来努力赚钱。
而王羽用了法典来命名,对商人们来说更是意外之喜,这两个字不花哨,却足够郑重,有了这样的保证,大家就彻底放心了。
王羽当然也很高兴,这部法令是很完善的,连找茬专家诸葛亮都没挑出大毛病,只指出了几个无关痛痒的细节问题,打几个补丁,追加几条细则就搞定了。
有了这部法典,青州的商业就会有序的蓬勃发展起来,而将军府将从中得到的,则是滚滚而来的财富,持续而稳定。这些财富最终会变成战士们手中犀利的武器,身上坚固的铠甲,足衣足食,进而带来如虹的气势和动力!
工业也没落后。
田丰的组织能力是很强悍的,而目前的工业,最急需的本也不是新技术,而是新的生产理念和秩序。当田丰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这方面之后,青州工业的有序发展也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工序细分、流水线、新的学徒制度,还有呼之欲出的专利法案,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哪怕是王羽先后推出了包括印刷术的多个新技术,也没有破坏工业发展的节奏。
一步到位的活字印刷,是王羽一直在酝酿的一项技术。他觉得,这项技术比火枪火炮什么的重要多了。
眼下,青州的政令公示之所以能够顺利施行,靠的是主要是地利,等以后地盘扩大,就没有这个便利了。
所以,即便没有蔡琰的催促,王羽对此也很热衷。在不远的将来,能取代政令公示,而且得到更好的效果的,只有因印刷术而来的种种变化,其中就包括了报纸。(未完待续。)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