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p>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www.biquge001.com武学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于是,到底要不要练招就成了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对待“招”的态度大体有以下几种:1、只讲“法”,不讲“招”。2、只讲“劲”,不讲“招”。3、讲法、讲劲也讲招。4、什么都不讲,就讲“无”。
“无”来源于道家的世界观。道家的发展观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相生八卦。这个过程叫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最终还是归于无。“无”是最高境界。道家的进化公式:无——有——无。
很明显,“有”是从“无”一点一点地产生出来的,后面那个更高层次的“无”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有”一点一点地积累的结果。看人家大书法家龙飞凤舞挥挥洒洒,似乎无章无法,但他也是一笔一画临帖,一个字一个字苦练各家结体招法,经数十寒暑修成的正果。谁不欣赏王芗斋无形无意的高超武功,但他也曾苦站三体式,他也曾苦练五行拳。他也曾一招一式练明劲、练暗劲,一步步悟出化劲。没有人能超越“有招”这个阶段直接达到“无招”。
什么是招?字典解释曰:“招”就是“武术的动作”。除非你不做动作,一做动作那就是招。这样解释很难让人接受,我愿意把“招”解释为“武术的技击动作”,剔除那些没有技击含义的动作,那些动作不是招,是“舞”。“招”的引申含义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办法好,说这招真高。没办法,说没招啦。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招,当兵的刺杀练防左刺、防下刺。武警练擒拿术。拳击练直、摆、勾,摔跤练各种绊子,那也是招。武术抓、拿、跌、打四大法里有数不清的招,著名的张氏短打拳“里死手三十六”、“外死手三十六”都是招法组合。那都是先辈的经验结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继承发展。可以说,抹煞了招法就抹煞了中华武术。
只有只练套路的人才把“招”理解成死架子。只要把招法用来搏击就会发现,招法从一生下来就具有变异的基因。任何一个招法能打上盘,也能打中盘、下盘。走中门能用,走里门能用,走外门也能用。顺步能用,拗步能用,退步也能用。不要听信“金克木,木克土”之类刻板说教,任何一招都可能克任何一招,看你会变不会变,用得巧不巧,不然何来“半步崩拳打天下”?组成“招”的“零件”都是“通用件”,拆开来可以跟其他零件任意组合成新的招。于是,招又能生招。古人有感于此,就把高层次的招叫“纲”,低层次的招叫“目”。可是,处在“目”这样低层次的招还是能生出新的招来,即使像生物学那样分出纲、目、科、属、种来,也无法穷尽招法的变化。有的把招分成“母拳”、“子拳”,可是子还能生孙,子子孙孙不可穷尽。看来,想要把招法划出固定的框架,找出一个最基本的,再也不能变化的招来是不可能的。于是,聪明的拳师说了一句话:“拳无定式,随处是招”。
但是,我们看到的招只是外形。里面还含有“法”和“劲”,这是看不到的。不明拳理,不懂劲,招也用不上。电视剧里常有看到几张图就练成绝世武功,那怎么可能,只不过是文人可爱的想象力吧了。你悟不出法和劲时,把着手教你招都教不会。我在教徒弟跌法时,有一个小伙子在旁边看了好几天,觉得把招法看会了,回去跟别人试试,不但没摔倒别人,他自己反而倒了。你不懂身法、步法,不会化劲发劲,顶着劲硬上,就成了蚍蜉撼树。招是外在的躯壳,法和劲才是内在的精髓。可以说法是招的灵魂,劲是招的基石。如果把灵魂和基石撤掉,剩下的招就是个没用的空壳。
什么是“法”?字典上说就是“方法”。这未免太过简单。我们还是用武术的语言下个定义吧:“法就是技击理念”。 张横秋先生说:“习拳必先具三法,何谓三法?手法、身法、步法是也。不具三法,未入门者也”。人生下来就具备搏斗的潜能,不懂三法只能是瞎抓挠。农村的小孩子在河里瞎扑腾也淹不着,可是只有在优秀教练指导下,学习正规的游泳理论和技巧才能成为游泳健将。我习武多年,几乎每天都跟人摸手对练,可是总觉得进不了身,用起招来牵强附会。直到有一天列入张氏短打门下,学习了过去几十年闻所未闻的拳理,才豁然开朗,有点一通百通得心应手的感觉。就技击理念来说是不分拳种不分门派的。好的拳理拳法放之四海而皆准,对各种拳都有指导意义。在好的拳理指导下练拳就长进很快,而听信歪理邪说就会把人引向歧途。寻求上乘拳理拳法至关重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什么是“劲”?字典上说,劲就是“力气”。这种解释也过于简单,实际上劲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武术“劲”的修炼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是劲的基础积累,二是劲的运用技巧。劲的基础积累就是增强体能和抗击打能力。有道是“一力降十会”,小汽车再灵也撞不过坦克。劲的基础积累就好比是“本钱”,劲的运用技巧就好比是“经营”,本钱必不可少,越多越好,但不会经营也不行,或者说经营技巧更为深奥和重要。
武术家所说的劲,是在思想意识支配下,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作用,协调身体各个环节而发出的,随斗争形势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整体力。找劲,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尽毕生之功而不能穷尽。
首先是神经系统的锻炼,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心”是大脑思维。“意”是神经系统。如果把“心”比作司令员,“意”就是传令兵。司令员的作战决策,应当快速、准确传达下去。但人的“意”常常不能准确传达“心”的决定,不能恰当地协调肢体动作。比如练书法需要横平竖直,不信你拿毛笔写个横道,你就是写不直,手就是不听你的指挥。一个刚学会开汽车的人,发现路上有情况,她的“心”决定踩刹车,可是她的“意”却给她的脚指令“踩油门”,结果连警察也给撞死了。这就叫“手忙脚乱”,“意不从心”。训练有素的老司机发现情况,脚立马就踩刹车,根本不用去想。这就叫“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必须长期锻炼才能形成。博击时瞬息万变,根本没有“想”的时间,一切都要像司机踩刹车那样迅捷自如。心动、意行、步到、手到、瞬间完成。
劲还需要有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微循环系统的配合。气不只是呼吸问题,横隔膜和腹大肌的运动本身就是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说神秘一点叫做“丹田力”。化劲时命门吸丹田,发劲时命门摧丹田,就可以使肢体力量大增,形成整体劲。但一般人憋着气打架,不一会儿就肌体缺氧,有气无力了。
劲的发出还需要外部肢体的合理配合,手法、身法、步法的配合,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做到手到、脚到、身到,就是常说的外三合。
练习劲的运用常常需要与自己的“本能”作斗争,术语叫“舍劲”,舍去旧劲才能炼出新的合乎技击规范的新劲。一个“顺”字就很让人头痛,谁都知道顺着用劲是一加一等于二,小力破大力,顶着用劲是一减一等于零,根本进不去,可是,这个劲就是顺不了。比如一个人拉一头牛,牛只知道向后揪,结果被人牵着走。如果牛向前顶,不就把人顶倒了吗?不要笑话牛,其实人的本能也是遇劲就抵抗,敌向前推,他就往前顶。敌人向后拉,他就向后揪。如果变过来,他朝后拉我就向前撞,他向前推我就朝后捋不就把对手治了吗?可是情急之下就是做不到。“挺腰则死,吸腰则活”,可是如果有人向你突然扑来,你准挺腰抵抗。人在搏斗时那种顶劲、僵劲,跟牛顶头差不了多少。支架起来拼傻力气,所以叫“打架”,用巧劲才叫“技击”。
劲从发生到运用都与精神状态密切联系,这就是“松静”的功夫。人身上有650块肌肉,牵动骨骼产生运动。但是肌肉只能靠收缩拉动骨骼,而不能靠伸长推动骨骼。所以每做一个动作,必须一组肌肉收缩,另一组肌肉放松才能完成。该放松的肌肉不能够充分放松,力便不能在瞬间爆发。放松又是“听劲”的前提条件。在博击时,情况千变万化,视力不够用,就要靠触觉。在放松的状态下,触觉反应最灵敏。反之,在使用蛮力扭打的状态下,触觉就变得很迟钝,甚至受了伤还不知道疼,动作就显得僵硬笨拙。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感知敌劲的方向,力度,速度各种微妙的变化,并做出顺势而为的反应。松静才能轻灵,极柔才能极刚。不良心态对劲的运用有直接影响,恐惧使肾上腺分泌增加,浑身哆嗦,动作僵滞,本来很简单的事也干不好。比如在两块砖之间架一块木板,谁都能走过去而不会摔下来,如果把这块板架在悬崖之间,很少有人过得去,心里害怕,就真会掉下来。所以过去在悬崖上修庙,都在夜里施工,看不见有多高,心里不紧张就不会掉下去了。搏击也一样,紧张得连气都喘不上来,就失去博斗能力。恐惧甚至导致心细胞猝死,夏侯杰见了张飞,从马上跌下来吓死了,根本不用打。所以戚继光拳经第一段就说:“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身便”。愤怒也会使肾上腺分泌增加,浑身抖动,头脑不清,呼吸不畅。所以老子曰:“善战者不怒”。求胜心切,杂事分心等等,都会影响劲的运用。所以心境空静虚灵松静的锻炼也是武术家的一门重要功课。
劲的运用也可以归结到“法”的范畴,刚柔、虚实、阴阳、化发等都是法。心理、神经系统的问题也可以归结到“法”的范畴,叫做“心法”。这样就剩下 “法和招”这一对矛盾了。招是技击动作,法是指导思想。招是载体,法是灵魂。招是具体动作,法是一般规律。法是“矛盾的一般性”,招是“矛盾的特殊性”。从哲学角度讲,矛盾的一般性就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不解剖矛盾的特殊性就无法了解矛盾的一般性。同理,武术的法也罢,劲也罢,这些都包含在招里。离开对招的剖析,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不把招练至纯熟就无法深刻理解法。你想学书法吗?那就去练具体的字吧,所有起笔运笔收笔结体之法都在具体的字里。你想学开车吗?那就去练倒杆吧。你想学形意拳吗?那就练劈崩钻炮横吧。离开具体技击动作的练习,一切都无从谈起,而根据定义,技击动作就叫“招”。哲人说,一滴水里包含大千世界。我说,一个拳招里就包含大千拳法。比如一个崩拳里边就有内三合、外三合,有鹰手、雷声、龙身、熊膀、鸡脚、虎抱头。有顾法、打法、步法。有暗脚、暗膝、暗腿,有明劲、暗劲、化劲,形意拳里的东西应有尽有。问题是你能不能熟练掌握这一招。
从“招”里悟出“法”要有一个反复的实践过程。比如学游泳,蛙泳这算是一招,老师先给你讲“法”,讲动作要领,在岸上先比划动作。然后下水,你会觉得那些法根本用不上,身子直往下沉,经过无数次锻炼,逐渐能浮起来,终于游得不错了。但是,在游泳池里游得很好的人,一到河里又不会了。因为游泳池里水不会动,在河里有激流有漩涡,水跟你互动,这才是真正跟水搏击。当你能驾驭狂风恶浪才能游走江湖,才算掌握了泳法,会了蛙泳再学其他招也不难,因为“法”是相通的,甚至躺在水上睡觉也不会沉下去,这就叫懂了水性。当然,江河之外还有大海,游泳之术永无止境。在岸上比划蛙泳动作好比练拳架子,在游泳池里游泳好比打木人桩或者师兄弟帮你喂手对练,到江河里搏击风浪好比与人摸手互搏,当你在搏击中把一个招法用得得心应手,百发百中,自然就悟出了拳理和劲道。古人早就为我们指出了武学修炼之道:“由招熟到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没有人能超越“招熟”这个初级阶段直接到达“懂劲”这个中级阶段,更不能通过纸上谈兵就到达“神明”这个高级阶段。我们倒是看到某些名声显赫貌似神明的大师竟不能与人推手,更不用说搏击,就是因为他没有下到河里去游过泳,缺失了“招熟”这个阶段,当然就不真的懂劲,能说不能做。
说白了,练武主要是一个熟练过程,就是一个熟练工。学武术不同于学算术,学算术只要弄懂了公式就能算出来。学武术光懂得原理可不行,练到身上才是拳。这倒有点像学自行车,不论你有多大学问,物理学家,刚上自行车也得摔下来。但是,只要你天天骑,不用讲什么惯性、坡度、角度等理论,自然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在骑车路上遇到的各种物理学方面的问题。熟练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千锤百炼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学习的内容需要相对的专一。“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所以古人说学拳之初“宜约不宜搏”。就是少练一些,练精一些。“多则惑,少则得”。人本身具有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的能力,“熟能生巧”,巧的前提是熟,熟的前提是专一化。“庖丁”天天解牛,连驴都不解,所以才“游刃有余”。历史上有不少专精一两招的武术家,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翠花刘一个单换掌所向披靡,程咬金三斧子没几个人能对付。即使十八般武艺皆精的人也总是有精雕细刻的一两招杀手锏作为看家本事。衡量一个人武艺高低,不是看你会多少套拳,而是看你有没有克敌制胜的绝招。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