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第二十章、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二十)
第二十个瞬间:临高死亡日记
——将时间再次推进到崇祯四年深秋,明末顶级驴客徐霞客造访临高的时候。
www.biquge001.com
“……嘟、嘟、嘟、嘟、嘟、嘟、嘟——”
伴随着一长一短连续七声尖锐高亢的嘹亮汽笛,临高县的东门市迎来了又一个熙熙攘攘的黎明。
过去的几年里,生活在东门市的劳动人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每一天的汽笛声来起居作息。
伴随着汽笛声,成群结队的穿着蓝粗布衣服的工人出现在道路上,就像潮水似的挤满了整个东门市。路边的早点小吃摊也早已准备好了迎接生意,一个个卖力的吆喝起来,让清晨的街市迅速变得嘈杂无比。
路边一处茶摊上,刚刚用过早点的徐霞客,正手捧一碗甜豆浆,饶有兴致地观察着街头的市井百态、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等:只见其中既有本地的土著,也有外来的商贩,有穷有富,都在各自奔走忙碌。更有许多穿着蓝色、灰色和土黄色的“对襟小褂”,留着和尚短发的“髡人”,粗粗一看数量还真不少。但仔细一听,从口音上却分辨得出他们大多来自两广和福建——这大约就是《髡事指录》上所谓的“假髡”了。
临高具体有多少“真髡”,迄今无从考证,有说数千的,也有说数百的,总之应该不满万人。但是假髡的数量,根据徐霞客的亲眼观察,却至少有数万。其中有头戴带檐帽,腰里束了皮带,挂着短剑的“伏波军”士兵;戴着藤盔帽,穿着蓝布衣,敞胸挽袖的的工匠;戴草帽,挽起裤腿的的农民,还有衣着整洁,穿戴得一丝不苟的书办。这髡人的书办里面还有三六九等,上等的叫做‘于部,,主要特征是上衣有四个口袋。若是一般的书办,就只有下面的两个口袋。其它还有许多花样,就不是徐霞客这个外人可以弄懂的了。
无论临高的“澳洲真髡”有多少,但他们有着鬼斧神工的大本事,却绝对是真的。
自从抵达临高这个“澳洲人巢**”以来,徐霞客就一直是在不断地大开眼界,各种匪夷所思的新奇见闻接踵而来:玻璃镜、火轮车、大铁船、海边成片的盐田,巨大坚固的风车和水坝,整齐于净的街市,每天鸣叫的响亮汽笛,亮如白昼的路灯夜景,还有就是“东门市电影院”里神乎其神的“澳洲影戏”。
——但凡来过临高的外地人,很少没有去看过“澳洲影戏”的,这几乎是“临高游”的必备项目。
记得徐霞客和他族兄当初第一次去看电影的时候,还以为这不过是自己在杭州街头已经见识过的“拉澳片”而已,没想到里面却是黑乎乎的,只看见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白布。正当两人疑惑不解的时候,黑乎乎的房子里忽然一亮,随着一声汽笛的呼啸,墙壁上猛地冒出来一辆火车,喷着白气正朝自己呼啸而来,吓得徐霞客和他族兄当即惨叫一声,从座椅上滚下来,连滚带爬的往外逃去……然后在一片哄然大笑之中,他们才愕然得知,自己看到的不过是“影戏”而已。那火车则只是幕布上的光影。不过,这光影是如此的活灵活现,不管是他看过的皮影戏还是“澳片”,都完全不能与之相比--这简直就和真的一模一样嘛
然而,在这各式各样目不暇接的精彩见闻背后,徐霞客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澳洲人”的勃勃野心——琼州各县虽然还有大明的官府衙门存在,但早已成了摆设,变成了“明皮澳心”的局面。无论是市井百姓、缙绅富户,都已经是只知澳洲“元老院”,不知有朝廷。其割据称王之心昭然欲揭,只差竖起旗帜造反了。
更有甚者,从徐霞客的见识来看,髡人对入伙的人都要进行“净化”,而“净化”的核心就是“剃发易服”--如果想要直接在髡人的手下吃饭,“净化”是必须的条件。一路行来,不论是髡贼的官府、保甲、商铺还是作坊……里面从上到下各色人等都是如此,与关外建奴那些留金钱鼠尾的“包衣奴才”倒是颇有类似之处——同样要剃发易服。“剃发易服”之后的百姓,被髡人称为“归化民”,这个名词让徐霞客听得很不舒服:“归化”?什么“归化”?尔等莫非是把我天朝子民当成蛮夷了么?到底谁才是海外蛮夷啊?
不过,琼州的髡人毕竟要比关外建奴仁厚一些,对于不是直接在他们手底下挣饭吃的普通百姓,看样子倒是悉听尊便,没有关外建奴“留发不留头”的凶残严令,所以大街上剃发易服的归化民固然不少,留着大明衣冠的百姓也还有很多,但这样也已经很可怕了——如今距离“澳洲人”登岸才短短几年啊
而且,以徐霞客的所见所闻,他从来没听说过有大明百姓愿意主动出关去给女真人当奴才的,所以建奴基本上都要靠侵入中原、掳掠人口来补充劳动力,即使这样,辽东汉民依然连年逃亡个不停。
但在临高这边,分明并没有受到什么逼迫,每天主动前来投奔“澳洲首长”的外地穷苦百姓却依然是络绎不绝。街上行人无论是髡人装束的,还是留着大明衣冠的,面容气色都很是不错,从来没有见到那种鹑衣百结的极穷苦之人——显然不同于江南那边缙绅富商穷奢极欲、纸醉金迷,贫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剧烈反差。在临高这里,富户的享用固然不错,即使是普通百姓的日子也很是过得去。
面对着这样“人心归髡”的局面,徐霞客不禁喟然长叹:这琼州一府,看来已然不再为大明所有了
奇怪的是,面对这个现实,他居然很是心平气和,几乎没有听闻辽东全境陷落,后金兵临帝都之时的忧愤和悲痛。最起码,这些澳洲髡人还自称是华夏苗裔,没有视百姓如奴仆猪狗一般,还做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实事。老百姓在髡人的统治下过的日子,比在辽东建奴的治下要好得多--甚至比在大明治下的绝大部分地区也好得多,大明朝廷对它的百姓同样毫不仁慈。官吏缙绅只知道自己的荣华富贵,对百姓的死活和疆土的沦丧毫不在意。所以才会有这许多拖家带口的百姓来到临高,因为他们已经被贫困和饥饿折磨的失去了胆小谨慎,愿意去任何一个能够许诺他们吃饱饭的地方,而临高的澳洲人显然是做到了这一条
但要说徐霞客对于“澳洲人”的强势崛起并无什么芥蒂,那倒也并非如此——比如说,在昨日参观过澳洲人的学校之后,徐霞客就对其很是不解和诟病……想到这里,他忍不住放下了碗筷,从袖子里摸出了一本因为翻阅过多而已经有些破损和污渍的《髡事指录》,再次翻到了《髡人治学》一节:
“……髡人虽自澳洲来,其先宋室孑遗也。虽处荒蛮,未忘根本,亦有诗书经史。然久在化外,文气薄弱,受诸夷沾染,道统渐疏。是故文字虽如华夏,独书写多以俗体,行文俚俗,文告亦然。
髡人据临高,并办学校,其之办学,独收贫户子女,从者勿须束惰,且给衣食,故贫家多乐附学也。其学也,不教诗书典籍,以识字为先,而后及术数之学,澳洲秘术之本也。稍长,则教之以诸杂学,称物理、化学。子书经史,反成别种,稍稍涉猎而已。如是学成结业,称毕业。
髡人无科举,亦不重文字,学子毕业即用为假髡,供其驱使奔走,其自幼耳濡目染,皆澳洲学也,言行与真髡无异,较之寻常假髡,尤为得力,髡人所置官吏,亦多出其中。故入其学者先多为贫户,后则缙绅富商皆有入学,至有士子弃学就髡者……”
总的来说,对于“澳洲人”的学校,民间有着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庶民百姓对于既懂农业又知工商还会打仗,一身本领处处有用的“澳洲首长”们,几乎都是敬若神明,对于他们的学问自然也是捧得很高,小孩若是能有上学的机会,就绝对是举家欢喜。而大部分缙绅士子虽然也承认这些“澳洲学问”的确堪称是经世致用,格物致知之学,但和孔孟之道根本不相于,学这种东西是不能科考的,故而纯属无用——在他们看来,不能应试考科举的学问就是没用的。所以他们不是对“澳洲学问”不屑一顾,就是只派了几个没地位的庶子庶女去澳洲人那边上学,主要还是为了输诚,而不是真心指望他们学会什么东西。
至于“澳洲人”就是靠着这些不能应试考科举的“无用学问”打败了官兵,占据了临高,席卷了琼州,兵威震慑两广,以后说不得还会赢得天下……他们则基本上没想过这个问题,或者很自信地认为,不管澳洲人眼下再怎么推崇杂学,背离圣人教诲,等到有朝一日得了天下之后,也肯定得要拨乱反正、礼贤下士、迁就他们这些读书人,把科举的内容重新改成四书五经才对——对于此类妄想,徐霞客基本持悲观态度。
当然,正如任何体制下都有另类人群存在一样,海南岛的士子之中,同样也有放弃八股时文,转而进入澳洲学校,一心“投髡”的。甚至还有外地读书人专门来临高求学“澳洲学问”的。但这眼下似乎还是少数。而且,即使是那些“投髡”的读书人,多半也是抱着“劝其众心向教化,不可一味凭蛮力”的想法,把自己看得好似救世主,却把澳洲人当做“需要拯救”的愚蠢蛮夷来对待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
作为大明第一“驴客”的徐霞客,虽然在明末士林之中也是一个很另类的存在,但对于“澳洲人”不重诗书礼法,企图用“澳洲学问”以夷变夏的做法,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抵触——自古以来,改朝换代也是常事,不改的是读圣贤书的士人与天子共天下。可澳洲人教的书办的学和圣贤书基本没怎么沾边,偏生却把辖下版图治理得如此的兴旺,面对这样被忽视和冷遇的局面,读圣贤书的士子和缙绅又该如何自处呢?
带着这样烦乱的心思,徐霞客在今天没有继续在东门市内闲逛,而是去了郊外的云笈观进香散心。
——临高本地大名鼎鼎的“澳洲道长”,道号“盗泉子”的张应宸建设的“道教理事会”总部云笈观,位于临高县城以西五公里的永庆观旧址。这是一座始建于宋代的道观,明代洪武年间,曾有道士曾道宁募款重修,弘治年间道观毁于盗寇,正德年间由县丞王锡再次募款重建。当穿越者来到此地之时,距离永庆观的最后一次重建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百五十年。道观早已荒废,建筑物只留下石制的建基。
张应宸选中这里首先是此地的地价便宜,不但比东门市低,比临高县城内也低。其次这里距离县城不算很远,已经修通了道路,交通方便,又相对远离闹市比较清静。此地的房屋地基保存完好,盖房的成本不高。地基上还有不少古树,整修之后是环境相当不错。但由于宗教部门的经费总是不足,张应宸本人又长期在北方传教,所以现在只完成了大殿、办公间、道生宿舍、方丈室、藏经阁等一部分早期工程。
但即便如此,远离了喧嚣嘈杂的闹市,走在环境清幽的道观庭院里,看着大殿墙壁上老君、张道陵、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的半身像(就是学校里那种挂走廊的画),听着观内道生们的齐声朗诵,还是让徐霞客感觉心头为之清净了许多。回头看看道观门外的树荫下,零星散落着不少供人歇脚的石桌石椅,刚才道观里出来的香客,大半都在这边拿出了茶果,悠闲地喝茶聊天,几个老先生正在下棋,也有人玩纸牌的,或者在看报纸和杂志,还有人拉起了琴声悠扬的二胡。
看着这一派闲适安逸的太平景象,徐霞客不禁感到心中块垒全消,念头瞬间通达——也罢,只要澳洲人能让天下府县尽皆如此安乐,纵然推崇杂学、以夷变夏,又如何呢?所谓的圣人之道,不就是为了天下安泰,百姓小康么?如果以圣贤书治国的结果就是天下骚乱、民不聊生,这等祸国害民的学问,不要也罢
然而,徐霞客这几日的走马观花,其实仅仅是看到了临高这地方光明与安乐的一面,却不知道为了营造出这样富足和繁荣的社会生活,同样也无法避免各种各样的剥削、压迫和奉献。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走向成功,都离不开无数死亡与牺牲的残酷血祭……
※※※※※※※※※※※※※※※※※※※※※※※
幽深的矿井里,荼罗奋力挥出手里的镐,镐头撞击着岩层,发出一声闷响。
他全身赤条条的,上上下下都是汗,只有脖子上挂着一块早就没有毛的毛巾。一盏汽灯在侧后方放射出炫目的光芒,在煤层上投下他拉长的身影。
荼罗吐出一口长气,矿井的空气污浊难闻,但是他别无选择。
他被送到这里多久了?他不记得了,地下没有白天和黑夜,他没办法计算过了多少日子。
他知道的是,跟他一起送来的二百多个各部落的人,现在只剩下他和阿洛。
阿洛和他是一个村子的,从小一起长大。后来在和相邻部落的争斗中,他们被抓住了,然后被送到海边一个寨子里,在那里有白皮肤的毛人把他们押上一艘比一百条划艇还大的船。他把那条大船叫成黑船,因为他们被关在船里一个黑屋子。一起关着的,有很多很多人,来自各个部落,大部分都跟他们一样是部落的战士,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被抓来这里。
荼罗上船以后第二天,他听到风和波浪的声音,感觉船身的颠簸,荼罗知道船在开动了,但是没人知道他们要被送到哪里去。
被关在黑船里的时光很难熬,他们很多很多人挤在一起,几乎没有让人可以躺下的地方,每天只有一些红薯和一点点淡水。所有人都在呕吐,黑船里弥漫着难闻的气味。每天都有人死去,死者和不能应声的人很快被抬出去,荼罗听到旁边的人在说,他们一定是被丢到了海里。
有人想逃出去,但是很快被那些凶残的白皮肤毛人抓住,被活活的鞭挞至死。
阿洛每天都哭,想着阿妈,他每天都安慰阿洛。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死去,黑船里渐渐空了一点,他们可以躺下了。
忽然有一天,毛人打开了舱门,把他们赶出了黑船。
再一次看到太阳的时候,大家都不由自主的抬起了手,遮住眼睛。
他们被赶下了船,摇摇晃晃的踏上陆地,一帮奇怪的穿着灰色衣服的短头发的人接管了他们。他们讲的话荼罗听不懂,但是大概知道,他们这是被送到一个叫“三亚”的地方。
他们一起被安置在一个村子里,然后分到了衣服,每天有东西吃。但是不能离开那个村子。特卡部落的阿其罗和几个人想逃走,可是很快被抓了回来。阿其罗想要反抗,被短头发的人用奇怪的雷电劈死了。
他们在村子里住了十几天,就被驱赶着下了矿井。面目凶悍的监工打着手势告诉他们,每天每个人要挖3车黑石头,用来换3个竹片。如果超过3个,会有额外的奖励——通常是一些酒或者肉之类的东西。每10个竹片可以换一顿饭吃——大概就是米饭和一些萝卜青菜、空心菜之类的蔬菜或咸菜,偶尔还有咸鱼,可以一直吃到饱。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竹片,就只能饿肚子了。
这待遇听起来似乎还不错,但挖黑石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很多人变得越来越瘦弱,染上病死去了。矿井下又是很危险的地方,每天都在塌方,每天都有出事故,每天都会死人。
荼罗一直和阿洛在一起,互相照顾,总算都活了下来。
他渐渐听得懂一些短头发的人的话,似乎说,如果荼罗能在这里于满三年,就会放他走。
——短头发的人的话很难懂,他只是猜测,似乎是这个意思。
荼罗一直用这个鼓励着阿洛,他们一定要活着回到阳光下去。
荼罗继续挥动着镐头,他忽然听到了一声巨响从坑道上方传来。
他抬头望去,看到石块泥沙簌簌的落下来。人们立刻往向上的坑道跑去。
荼罗也在跑,他听到石块崩塌的巨响,他也听到阿洛求救的声音。
他转过头,看到阿洛的腿被一块石头砸中,倒在地上。
荼罗赶紧回身,把阿洛扛在了肩上。
阿洛小小的身体,一点也不重。
荼罗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向上面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这时一块巨石砸落下来,荼罗和阿洛一起被砸在了下面。
——临高元老院下属田独铁矿生产安全记录:6-l年9月2l日,田独铁矿第二奴隶工作队g工作面发生坑道塌方事故,死亡十一人,伤二十人……
※※※※※※※※※※※※※※※※※※※※※※※
烈日曝晒的码头下,李四用力挥舞着手里的铲子,把一铲铲矿石装入旁边的货斗车里。
李四已经在博铺的码头上于了好几年了。
那年他从江西流浪到广州的时候,身上除了两片破草席以外一丝不挂。在破庙的墙角下饿得蜷缩成一团,疯了似的咬啮着从树叶到草茎的一切可以磨牙的东西,感觉自己离死亡似乎只有一根头发的距离。
这时候,救星来了,一碗热粥救了他的命。
李四被买了下来,虽然他过了很久都搞不明白,有谁会买一个即将饿死的人。
他被带到一个地方,那里有很多和他一样奄奄待毙的人。他被洗了澡,剪了头发,他被告诉每天有三顿粥吃。当李四真的端着一个椰子壳做的碗,碗里满满的是热腾腾的菜粥的时候,他蹲在墙角哭成一团,全身颤抖得好像打摆子——李四老娘死的时候,他也没这么哭过。
然后,他就被送到了海南岛的临高县——临高是个神奇的地方,充斥了各种神奇的不曾听说的物件。澳洲首长们跟神仙一样,没有他们做不到的事情。
上船的时候,他满心惊惶,那是他第一次见到海。李四永远猜不到以后他会每天在海边看着海讨生活。
刚到临高的时候,李四在净化营里呆了一个月。在那里他知道自己到了海南,现在是在澳洲人的手下。
李四在净化营学会了穿澳洲式的衣服,知道每天洗脸刷牙,还学着认起字来——他不记得多少次晚上躺在宿舍草垫上,睁大双眼不敢睡去,生怕醒来后发现自己依然蜷缩在破庙的墙角下。
这一切对于他来说,真有从地狱里爬出来的感觉,而澳洲首长就是那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菩萨了。
后来,李四被派到博铺码头上做装卸工。澳洲首长教会了他认字,他考到了丙种文凭,还被起了个大号:李安。但是他还是叫自己李四,大号要等成了于部以后再用。
他在码头上于了这些年,现在已经混到一个小队长,手下有二十几个人了。但是他知道那还不能算于部。干部是要穿四个口袋的衣服,每个星期都要“去上面开会”的。
李四知道是因为自己文化太低,他的头——码头装卸队的大队长——罗中旭一直让他去搞个专业证书。但是每天在码头上跑来跑去,他实在没时间去念补习班。
充当时钟的汽笛响了十二下,李四用脖子上搭着的毛巾擦了擦满头的汗,放下铲子,招呼着手下的人集合——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从三亚送来的铁矿石堆成几座小山,一上午虽然运走了不少,但是还有大约三分之二,下午还得卖力于才行。
装卸工们慢慢聚拢来,三三两两的走向食堂。李四点着一支烟卷,吸了一口,慢慢沿着码头边的铁轨走着。他转头望着码头里停着的大大小小的船只,不时和认识的装卸工打着招呼——他感觉到一种自豪感,这码头上没有他不认识的人,也没人不认识他。连澳洲首长都知道李四这号人物。
身后传来小火车“嘁哩喀喳”碾过铁轨的声音。那是李四每天听惯的声音,大概是把刚装的矿石送去钢铁厂吧?李四头都懒得回,心里盘算着这个月发了工资,差不多就够付房子的首付了,然后就可以看看是不是能讨个婆娘……
火车的声音靠得越来越近,猛然传来一声巨响,李四来不及反应,只觉着后脑一阵剧痛,眼前一黑,人就向前栽倒了。
临高元老院下属博铺码头装卸安全记录:6-l年10月2日,b区发生货运火车头锅炉爆炸事故,爆炸现场死三人,伤六人,损失财产合计约……
※※※※※※※※※※※※※※※※※※※※※※※
临高钢铁厂的车间里,张有路吃力地推着车。秋天的临高还是相当的热,而在铁厂车间里就更是如此。张有路蓝色的工作服已经完全湿透了,粘在身上很不舒服。
但是他不敢脱掉工作服,首长们只要看到有人不穿工作服在车间里走动,马上会让人记下工号,然后就会扣当天的一半工资处罚,顺带连累当班的班长也扣掉这一天的一半工资。
张有路不是临高本地人,他本来在雷州一个小小的铁匠铺里帮忙,家里大小五口——张有路夫妻和两个孩子,还有张有路的老娘——能混个半饥半饱。
不巧五年前铁匠铺的匠头春上染了时疫,一病不起,铁匠铺也关了门,张有路一家老小顿时陷入绝境。
正好临高澳洲人派人到处招人,听人说临高的日子很过的去。张有路狠一狠心,做了一辈子最大的一次赌博——事实证明,他押宝押中了。张有路到临高一落脚,就觉得这地方的日子真的很不错。只要肯花气力,总能找到活干,只要有活于,就有饭吃。
张有路的铁匠手艺很一般,虽然进了钢铁厂,也只能做个力工,但是出息比以前在雷州要好得多——钢铁厂的工人属于“重体力劳动者”,所以有“劳动补贴”。张有路虽然拿的是最低一档的“补贴”,却比一般的工人要拿得多。张有路依稀还记得,第一个月拿到工资的时候,他还一阵阵心慌,捏着手里的流通券,总觉得不靠谱。几张纸片就把人打发了?这印着花的纸片能换来一家老小吃的穿的?
后来还是工友教他,他才知道,那纸片上有数码,标着每张的面值。他很快学会了看那些叫“阿拉伯数字”的数码,但是始终不会写——流通券很好使,他拿着第一个月的工资,给家里背去了几十斤的米,还给老娘和老婆扯了几尺布,给孩子们做衣服。全家人围着桌子放开吃饭那天,老娘不住的流泪,说几十年没这么踏实的吃过饱饭。又说可惜了阿大和秀妮子,没过上这样的日子。
阿大和秀妮子是张有路的大儿子和三女儿,都在五年前那一场春瘟里叫瘟神收了去。
不过小二和小四都很有福气,现在都在芳草地的国民学校里念书,每天还有一顿不要钱的午饭吃。
张有路把沉重的矿石车推到了料堆旁边,卸了矿石,又把空车推回去。工友们从他身边走过,喊他一起去吃午饭。他这才惊觉时间已经过了十二响了——因为“澳洲人”用汽笛来充当时钟,于是在适应了一段时间之后,当地的百姓和归化民就都用“若于响”来称呼时刻了。
食堂里,他扒了两碗米饭,觉得肚子里有点垫底的了,却始终不去吃自己那一份菜——钢铁厂食堂菜的量很足,每天不是鱼就有肉,要不就是鸡蛋,蔬菜也很多。张有路舍不得吃,都倒在自己带来的小盖盒里带回家去。晚上看两个娃儿狼吞虎咽的就着食堂份菜吃饭,是他一天里心里最熨帖的时刻。
吃罢饭,班长开始发汽水票。钢铁厂的工人每天都有盐汽水的配额,炉前工最多,有四瓶,他这样的力工最少,也有一瓶。张有路还是舍不得自己喝,他打算把汽水带回去。家里的小四最**喝汽水了,每次都跟小二抢。再有个五年,小二满了十六岁能做工了,这日子就能过得更好了……张有德到一边灌着白水,一会就喝了三大碗,撑了个肚儿圆。
擦一擦嘴,觉得舒服些了。班长已经在招呼着让大家回去上工,他于是又去装卸矿石。
下午的天气格外的闷热,张有路跑了几趟,觉着身体有点不对劲,胸口闷闷的,有点痛。
难道是岔了气儿了?感觉似乎又不是。
哎,真是的,吃了几天饱饭,人也变得娇贵了,于这点活还吃不住了不成?
他又跑了一趟,觉得真的不行了——浑身出虚汗,眼前发花,胸口更是痛得受不住。
张有路只得找了个有风的角落蹲下,想着吹吹风,兴许能好点。
班长的声音在喊:“老张,你这脸色怎么这样啊?身子不舒服?”
他抬起头冲着发出声音的地方望去,但是眼前一片模糊。他用手撑着墙想站起来,顺便说一句“我没事儿”……但这句话还没有说出口,张有路就眼前一黑,栽倒了。
——临高钢铁厂生产安全记录:6-l年10月4日,力工张有路工作中猝死,遗体送总医院处理。
※※※※※※※※※※※※※※※※※※※※※※※
孙寿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擦头上的汗,向自己的牛车走了过去。
他一瘸一拐在广场上向前走着,脚步不快,木脚从上次泡过水以后就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看来要拿去修了,用“澳洲新话”是怎么说来着?维护?
——孙寿是个残疾人,左腿被齐膝截断,不过在装了一只木脚以后,总算能放开拐杖走了,但是走不快,姿势也不好看。但孙寿觉得自己还能走路就已经不错了,实在是没啥好挑剔的。
上次牛棚的符小三问他的腿是怎么回事,孙寿告诉他是澄迈大战的时候,他带着弟兄冲锋的时候中了一枪。符小三顿时对他敬仰起来,称呼从“老孙”变到了“孙叔”,缠着他要他讲伏波军澄迈大战官兵的事情。孙寿笑着不肯多谈,提醒符小三给牛喂水,自己咯吱咯吱的走开了。
——他怎么能跟符小三说,那其实是他在向伏波军冲锋的时候中了一枪呢?
当初的孙寿还是朝廷官军的伍长,在澄迈大战中,他右手挥舞着一把腰刀,左手提着一面藤牌盾,带着自己手下的几个弟兄杀上伏波军的土堤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升官发财的念头。
大概也就是喝口水的功夫,髡贼们的“爆头铳”——他后来才知道那叫打字机——就把他的升官梦从此驱散,顺便带走他的左腿,还有手下那几个兄弟的性命。
他醒来的时候,已经赤着身体躺在一个帐篷里,身上盖着白布,左腿一阵阵钻心的疼痛,他的伤腿那时已经被伏波军的医生锯掉了。
澳洲人把他运到百仞,又送到马袅,还让军医给他治腿。官军对伤兵一向是发几辆银子遣散了事,澳洲人仁义得多,还给他安排生计。孙寿很感激,在大明的治下,他这样的残疾只能要饭,落魄个几年以后就是个路倒的命。最好的下场是一条破席子卷一卷送去化人场,如果倒霉一点,大概就只能葬身犬腹了。
最后,孙寿带着一条木腿到了运输队,他被分去赶车。
先是修路,他的牛车每天往来百仞和工地之间,运送工具和食物——修路的都是澄迈大战里被俘的官军,他以前的同袍和长官。以前作威作福的军官们一个个灰头土脸,穿着新生服,新剃的光头皮在琼州炽热的阳光下亮得晃眼。他们看到牛车路过,只不过能抬头看一眼,接着就在看守的伏波军雪亮的刺刀威逼下继续埋头修路。看着狗官们这副落魄的样子,孙寿心里还是很快意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俘虏相继被赎身回大陆去了。但孙寿家里早已没有人了,自然不会有人来给他赎身,而他也不想回去了。临高——这个地名对他来说已经有了亲切的味道——是他的新生命开始的地方,他已经找到了他的价值所在。
孙寿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靠着以前当官军时积攒藏下的若于军饷,他用了不到一年就已经成功自赎——大多数人都要两年到三年,从开始拿工资的那一天,他就做起了他的小本经营。
他从东门市买进各种便宜杂货——东门市的新鲜玩意真是太多了——打成一个包带在车上,然后只要到一个地方,他就给转手卖给当地的小货郎,举手之劳的功夫,他可以有一成到一成五的利。
孙寿的嘴很能说会道,又懂得讨人欢心,见人三分笑,于活不推诿。拿出以前敷衍官军里长官的功夫,运输队上上下下都喜欢他,都知道“老孙是个不错的人”,所以他调薪比别人快得多,现在他的工资甚至比伏波军下来的几个退伍兵都高。
这样过了一阵子,他已经攒了不少流通券,他在运输队里第一个买了房子,而且都没贷款——孙寿和所有传统的大明人一样,都非常厌恶欠钱的感觉。
今天的任务是去高山岭,运的是一批资材,据说是新产的电线。整个运输队出动了十二辆车,孙寿是第四辆。高山岭是元老院的重地,那里是军管区,一般的土著是去不了的。孙寿的车上也坐了一个押运员,他穿着伏波军陆军制服,看军衔是个中士。他背了一支没上刺刀的米尼步枪,坐在孙寿边上一言不发。孙寿赶着车的同时,给押运员递过去一支“圣船”,一阵烟雾里,两个人开始说些闲话,气氛也变得融洽起来。
到了中午的时候,他们已经赶了大半的路。车队停下休息了一会,给牛喂了点料和水,接下来要过一个大坡,有十几里山路,走完这段山路之后,高山岭基地就差不多在望了。
这条路本来修得很不错,但是前几天下了大雨,有几个低洼的地方还是有些泥泞颠簸。路的另一边是一道山涧,和路基的高差有四五米,因为下雨的关系,山涧里水量很充沛,水声哗哗的流着。
这会儿的孙寿跟押运员已经熟络了,一个“老孙”一个“老刘”聊得不错,两个人说着男人间的笑话……猛然间,路边的山坡发出一阵巨响,一堆石块和土方向道路倾泻下来。
滑坡了
从山上滑下来的土石虽然并不算很多,但发出的巨响和滚落的石块已经惊了孙寿车上的两头牛。孙寿还没来得及反应,惊了的牛就怒吼着,彼此冲撞着乱跑起来,最后竟撞翻了一个试图拦路的押运员,冲出了路边,顿时跌了下去。而牛车自然也被带了下去,“轰隆”一声倒扣在山涧里,溅起了大片的水花。
——百仞第二运输队运输记录:63年10月6日,高山岭运输电线任务,因道路塌方发生车辆倾覆事故,两人死亡,一人重伤,损失资财合计……
※※※※※※※※※※※※※※※※※※※※※※※
钱震走在马袅堡陆军训练基地的操场上,腰杆挺得笔直,皮带扣闪闪发光,胸前一排排五颜六色的勋章略表(就是《大决战》里面国民党将官胸口常见的那种彩色小方块),引来了几个新兵羡慕的眼神。
钱震当然不会把他们放在眼里。这些都是刚刚从归化民里面新招的兵,从净化营出来没有几天,讲着夹杂着各地乡音的普通话,一个个佝偻着背,膝盖软得跟面条一样,动不动就往地上跪,看着就没出息。
钱震是盐场村人,当初元老院在盐场村招兵的时候,他是第一个报名的。
那时的百仞还是个小地方,东门市还没有现在的五分之一那么大。
他还记得第一天走队列的时候,左右都分不清,教官教了他几次,他总是弄拧,后来教官教他左脚穿鞋,右脚光脚。教官喊:“左”他犹豫了半天,最后抬起了光着的那只脚。
全队一时哄笑。他从此得了一个“钱光脚”的绰号。
他晚上躺在自己铺位上发了狠心,发誓一定要当最好的兵。
他做到了。
他参加了临高的剿匪作战。他还记得第一次端起米尼步枪向活人射击时的时候,嘴巴里当即就泛起了一股难以形容的苦味,喉咙里于得像咽了一把土。
到剿匪结束的时候,他已经是上士,因为击毙三名土匪,还得了二等功和英勇勋章,并且被评为“优秀士兵”。那些叫他“钱光脚”的人从此永远闭上了嘴。
澄迈大战的时候,他守在土堤第一线,向着蜂拥而来的官兵一次次开火。
官兵最后杀上土堤的时候,他是挺着刺刀冲上去的第一批步兵。
他中了两箭,挨了一刀,浑身是血的他高声怒吼着捅死了两个官兵,用一个手榴弹逼退了官兵的进攻。
战后,何司令亲自到医院,给浑身都是绷带躺在病床上动弹不得的钱震颁发了“英雄士兵”的勋章。
他被即时晋升为少尉,并被指定参加下一级的“军官训丨导队”。
钱震继续努力,在马袅堡的训练场上,他从“军官训丨导队”到“军事训”又到“军官教导团”。
他去过广州,去过台湾,去过福建,打过野人,打过海盗,也和日本的倭人见过仗。
在元老院的十字星军旗下,他从未缺席过。
现在的他,已经是伏波军陆军上尉,步兵专家,军事教导队教官。灰色军装的肩膀上星星闪闪发光,未来的路一片熠熠生辉。元老军官们对他青睐有加,游老虎曾经拍着他的肩膀说他一定会成为未来陆军的骨于,以后也许可以做营长——是的,新的步兵营正在组建。伏波军在大陆的作战行动越来越铺开,需要更多的部队投入。这批新兵出来,也许以后就是他的部下。
钱震看着新兵们走队列,这些新兵还需要继续操练,还有很多人左右不分。
想到这个,他脸上微微一热。
他不愿意在自己的勤务兵面前露出这种脸色,于是加快脚步,走向实弹训练区。
新兵们在教官的口令下,用米尼步枪做着分解式装填和射击动作。他们还很生疏,动作不连贯,很多人在教官急促的口令声中不知所措。
钱震想着,还是要继续加强训
再前方,是投弹训练区,教官是他以前练过的兵,叫符生财。
苻生财看他走过来,喊着口令,所有的士兵向后转,一起向他敬礼。
钱震还礼,并示意训继续。
按照操典的规定,新兵应该先用训练弹模拟投掷二十次,然后是实弹投掷一次,每次训练二小时。
新兵们跟着符生财的口令,用分解动作投掷着训练弹。
钱震不无欣喜的看到,有几个投得相当远,有做掷弹兵的潜质。但总体来说,还是相当生疏。可能是因为他在场的缘故——新兵们看到军官在旁边看,总会格外紧张些。
下面是实弹训练,苻生财分发完手榴弹,首先做了一个示范——苻生财投掷的手榴弹在6多米外落地爆炸,腾起一片烟雾。新兵们一个个咋舌,他们都是第一次看到手榴弹爆炸。
钱震走近了队列,他打算仔细看看,有好的苗子一定要找出来。
澳洲元老们说的对,专长要专用,但专长需要发现。
符生财站到了他的身边,和他交换了一个眼神。
钱震听到苻生财喊着口令。
一——摘帽
二——挂绳
三——拉弦
四——投掷
离他最近的一个新兵出错了他的手榴弹从手中脱出,落在了自己的脚边。
钱震上尉根本来不及多想,只是高喊一声:“卧倒”就一把推开了身边的苻生财,蹿上前去,一脚踢倒了那个吓呆的新兵,自己扑在了还在滚动的手榴弹上面。
然后,手榴弹爆炸了。
——马袅堡军事训练安全记录:6-l年ll月4日,新兵教导队第七支队实弹投掷训练发生事故,军事教官上尉钱震殉职……
※※※※※※※※※※※※※※※※※※※※※※※
赵猪笼喜欢别人叫他赵大,后面跟“哥”也可以,跟“爷”最好,“伯”也凑合,“叔”也勉强。
这个烂名字是他爹给他起的,赵猪笼的爹说:“猪笼进水满是金,我们打鱼的,不进水进哪里?”
赵猪笼的爹叫赵金海,在赵猪笼十五岁的时候死了,在一场毫无预兆的风暴里,连人带船都没回来。
赵猪笼的娘一直说,他爹的名字起错了,金海金海,那是进海啊,进了海,哪里出得来。
赵猪笼十五岁没了爹,十六岁跟本家二叔出海,十八岁入伙金大雄的海帮。
隔了一年,金大雄在打劫一条福建船时挨了一火铳当场毙命,他的海帮也散了,赵猪笼跟几个关系好的兄弟一起投了诸彩老的大帮,在海上纵横了好几年,没想到诸彩老被郑芝龙一战就打得大败,整个大帮就此溃散。赵猪笼也跟着自家伙的头目一起跟着施十四又投奔到临高的澳洲人这里。
然后,赵猪笼跟着老大们一样的也剪了头发,换了衣服,进了学习班。经过半年“政治学习”,他居然考出了丙种文凭,被昔日的老大揶揄:“赵猪笼,看不出,你还是个读书种子嘛”
赵猪笼只是笑笑,不说话——他长年漂泊海上,一条腿受了风湿,有点瘸。读书是为了想留在岸上,胡九妹胡老大不就洗脚上岸了?
但他还是没有能上岸——澳洲人看他瘸了腿,没有让他进海军,而是让他上了货运船。赵猪笼也改名叫赵助隆,分到一条小船,在临高到广州的航路上跑货运。
后来王德尊总督发动官军来讨伐琼州,跟广州之间的贸易暂时断了,赵助隆先是帮助运了几次兵,之后又被分配到新组建的经远航运公司。
开始的时候没事于,每天在临高博铺码头的公司签押房,或者说办公室里跟一帮同是老海狗出身的旧同僚打屁聊天,每天听听海情课,熟悉海图,做做“航线推演”。
澳洲人的航海术别具一格,所有的航线居然都是算出来的,但是要懂“数学”才能会,老海狗们对这个最不在行,可是没办法,开澳洲人的船,就要按澳洲人的法子——其实澳洲人的法子比中国的针路啥的强得多,至少知道自己在大海的哪里。
半年以后,所有人都有了新船,那是澳洲人叫做自由轮的大船。赵助隆的这一艘叫做“经适号”。这船比赵助隆以前见过的红毛船还要大,用的是不中不西的帆:帆是中国式的,索具是西洋式的。要的水手比以前的福船还要少,载的货可多多了。
然后就是连续不断的运输任务:福建、台湾、日本,跟在舰队的屁股后面,运食物、衣服、军火、资材,偶尔运军队。回来的时候有时运人口,有时从江南运丝绸和茶叶。
这次从松江出海回临高的紧急出航,其实是很奇怪的,因为货物还没采购齐全,“经适号”的舱位还只装了不到一半。但是元老院派驻当地的负责人却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坚持要唯一停泊在松江码头上的元老院下属船只“经适号”火速出海,说是有十万火急的情报要以最快速度发往元老院,哪怕回临高的路太远,去安装了无线电报设备的高雄市也行……眼看着胳膊拧不过大腿,赵助隆只能悻悻然地听命出航。
刚刚从松江出发的时候,一切还算顺利,可是自从“经适号”到了福建海面以后,海况就越来越糟了,东边有大片的积雨云,厚厚的挤满了半边天,看着似乎是要来一场暴风雨。于是,赵助隆指挥“经适号”落篷收帆,检查货物,做好迎接暴风雨的准备。到了晚上,海上果然暴雨如注,狂风卷起一百多尺的浪头劈头盖脸的往船上砸。澳洲船虽然牢固,船身各处接缝也发出了“吱吱嘎嘎”的**。
水手们聚在艉楼里,都是老水手了,虽然颠簸十分厉害,但是没人晕船。大家都面面相觑,听着大浪打在船身上发出的巨响,绳索在风中发出尖锐的啸叫,暴雨一阵阵打在货舱上蒙着的油布上,如火枪般发出“砰砰”声,猛然又被狂风卷走,于是又是满天的风声在呼啸。
忽然前甲板上发出一声巨响,震得整个船身一抖。赵助隆透过艉楼的前窗望去,原来货舱上那块油布的绑绳断了,狂风卷起没有束缚的油布在空中狂舞。
“糟糕”前舱里全是茶叶和丝绸,想也不用想泡了水会变成什么样子。赵助隆急得跳起脚来,“快,去前甲板”几个水手露出恐惧的眼神,互相张望着不敢答应,赵助隆早就不耐烦,一把拽开了艉楼的门,冲了出去,但身后的大副动作更快,一把拽住他,把他推回了艉楼,自己带着几个人冲了上去。
赵助隆却不肯就这么缩了回去,他一边痛骂那几个畏缩的水手,一边扒住门口张望着前甲板上的情形——雨狂风骤,天空黑如锅底,四下里海浪滔天,船身剧烈的起伏颠簸着,他只能看到前甲板上大副带着的汽灯发出的光芒,还有油布……油布被拉下来了,好得很,他们抓住绳子了,赵助隆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也只能在舱门口伸长了头颈张望着。
然后,狂风卷起了甲板上的什么东西,随风向艉楼疾速飞来,正在赵助隆的额头上猛地撞了一下。
于是,赵助隆当即头破血流、一阵晕眩,身子向舱外倒去,一个狂浪卷过,海水漫过了整个甲板,经适号发出不堪重负的巨响——但还是顽强的从海水里探出了头。而倒在甲板上的赵助隆却已经不见踪影。
——经适号航海日志:6-l年2月2日,本船于台湾海峡遭遇暴风雨袭击,自船长以下死十五人,伤二十人,五人失踪。船身结构损毁严重,无力继续航行,现已在福建霞浦搁浅靠岸,正准备修补船体,抢救伤员……松江商馆托运的紧急公函在风暴中失踪,请元老院联系松江方面尽快补发……
※※※※※※※※※※※※※※※※※※※※※※※
然而,这一切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的缔造者,被无数人敬如神明,也被许多人视若魔王的存在,伟大的临高元老院最高领导,永远光荣、正确的执行委员会主席文德嗣,此时却没有通过残酷的血祭,从死亡与绝望中汲取邪恶的力量,踏着无数尸骨登上至高的王座,孤高地俯视众生……而是毫无风度地站在自己的办公桌后面,瞪着墙上悬挂的地图,抓着头发急得团团转。
“……唉,糟糕了糟糕了糟糕了居然又冒出一股澳洲穿越者来了还已经接触了不少欧洲人这下可要统统穿帮了真是悔不该当初一拍脑门,就随口自称是澳洲人啊这下可就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澳洲来人了当初怎么就没想到,完全可以自称是从南极来的呢?至少帝企鹅不会跟别人乱嚼舌头……”
<center>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