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 最新入库 · 全本精品 · 总排行榜  

正文 第一百一十六章 明朝那些事儿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

作品:纨绔风流才子 | 作者:刘若怀


 热门推荐: 雪鹰领主 完美世界 武极天下 星河大帝 傲世九重天 我的贴身校花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这个想法刘子墨想了很久,作为一个穿越者,他对这个时代的了解实在是匮乏的很,深知信息重要性的他,又怎么容忍自己那么无知呢,只是之前这几个月,他一直在为生活而劳累,没有那个实力,只能搁浅在心里,现在手上有了一点银子,手下多了些人,刘子墨顿时又想起了这个计划。www.biquge001.com

    林三显得很是困惑,他不知道刘子墨看上自己哪里了,竟然会想到让自己去打听消息,他可不是傅家骐那个小子,人跟泥鳅一样的,极为滑头,小小年纪,人却十分成熟老练,在南京城混了几年,也闯出了些名头,和南京城大小帮派的当家都说的上话,在南京城算是个人物。

    他对自己再清楚不过,当初跟着师傅的时候,他师傅就说过,他们这一行是上不了台面的,而且会被人唾弃,即使技术再好,也还是贼。

    作为南京城的金手指,林三在这方面有着足够的自信和威慑力,可是依然只能在南京城的最低层讨生活,那些贵族并不是他技术不到家,而是不敢,要是被发现了,轻则剁手指,重的话,可能直接丢进秦淮河了。

    同时,林三是自信的,一个敢于说出只要从身边过,就没有偷不到的东西的人,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这正是刘子墨看中他的地方。

    一个自信,有眼色,有着一手不错的技术活,脑子也够灵活,实在是个人才。

    而是人才就要用,刘子墨一向这么认为。

    对于林三提到的傅家骐,刘子墨也露出了很大兴趣,前几天接收如意坊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么一个人物,当即引起了兴趣,这下再听林三提起,刘子墨顿时有了想法。

    不过,刘子墨很清楚,像傅家骐这种人,太过滑溜,很容易被他忽悠过去,想要将他整治下来还颇不容易。更别说收在手下。

    但,刘子墨没有放弃,只要和傅家骐见上几次,总会有办法的。

    这时,锦衣公子醒了过来,在房间里叫嚣着。

    “你现在就给我去查,只要有用的消息我都要!不过最好先把我身边的人的信息查清楚!”

    刘子墨挥了挥手,向林三丢下一句话,径直向着房内走去。

    “你是不是还没被打够……?”刘子墨记得清清楚楚,走上前说道。

    锦衣公子一看到刘子墨,身体连忙后退,可是却很快发现后边是墙壁,他无路可退。

    “你想怎么样?“锦衣公子很是直接的问道。

    “我能把你怎么样,最关键是指你自己想怎么样。”刘子墨摇了摇头说道:“吴文庆想必很乐意看到这种场面,”

    “吴文庆,哼!这下子竟然敢骗我。”锦衣公子很恼怒的说道。

    “你叫什么名字?”刘子墨忽然问道。

    “张盛国。”锦衣公子低声叫道。

    “那你那个当通判的爹呢?”刘子墨似乎很是随意的问道。

    说到自己的爹,张盛国显然兴奋了许多,昂起头说道:“我父亲叫张繁林。”

    张盛国自以为说得很有气势,可脸上的掌印虽然变得模糊了,脸却是肿了起来,两边都是高高隆起,让刘子墨不由想起了一个谚语:打肿脸来充胖子。

    张盛国显然没意识到自己的丑态,还有些洋洋得意,见刘子墨几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还以为是被自己刚才那气度所吸引。

    没有再理会这位草包公子,刘子墨让柱子和陈安世两个人将从山寨里带来的那些没用的东西装了一马车送到李金斗府上去,让李金斗来处理。

    刘子墨自己却是处理起家务事来,他现在下面一共有十六个人,其中十三个是男子,只有三个是女子,而从山寨里带来的人,除了伍召全,张元德和陈安世,刚才刘子墨问了一下,竟然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大多是以小名称呼,这让刘子墨吃惊的同时,不由动了念头,将这七人都给起了名字,姓自然是随他,名则是按照忠孝礼仪德诚信七个字,依照年岁大小一一取下去。剩下那两个仆妇则分别取名叫刘芸,一个叫刘兰。

    刘子墨没有意识到,在这个时代,取名是件很隆重的事件,很多农村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出生之际常常会给离村里最近的一个有读过书的人那里求一个名字。

    而被主人赐名更是一件很值得称耀的事情,说明你的主子在乎你,也让你有了一个登堂入室的平台。

    随心的取名之后,刘子墨便坐在房里一边想着该如何处理床底下放着的官银,一边等待着朱炫几人的消息,今儿个被他这么一闹,面子上肯定过不去,可是有些事情总要去面对,刘子墨希望看到的是对方软忽暗的态度。

    没想到直到夜幕降临,朱炫等人都没有传来任何消息,仿佛今天他没去闹一般,反而林三在月上中天的时候,风尘仆仆的走了回来,给刘子墨提供了一份关于明朝官位的说明。

    明朝中枢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皇帝的辅佐官,职位崇高,但无定员,无专责,实际上是虚衔。中期以后,成为大臣加官或赠官(生而授为加,死而授为赠)。万历时张居正为太师,掌有实权,是特例。明代初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杀左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废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直接秉承皇帝意旨办事。初置四辅官,以春、夏、秋、冬为名,不久废去。洪武十五年,仿宋朝制度,设殿阁大学士,当时设有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文华殿等大学士之名,后称为“内阁”。开始设立时,大学士之职掌“侍左右,备顾问”,秩为正五品。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预机务,仁宗时,阁臣之权渐重。到世宗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大臣之阁衔随之变动。大学士的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上,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首席大学士称为“首辅”,权力极重。

    明朝中枢设六部。吏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文选、验封、稽勋、考功),每司各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等官。吏部职权特重,为六部之首。户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十三清吏司(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户部另有一些直辖机构,如宝钞提举司、印钞局、广盈库、军储仓等。礼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仪制、祀祭、主客、精膳),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铸印局等。兵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会文馆等机构。刑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十三清吏司(分司同户部)。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工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宝源局、军器局等机构。

    旧都南京也设六部,称南六部,另有一套职官,但又不全置,其职权远不如北京六部。一般是安置地位崇高之退闲大臣之所。

    大学士严嵩设御史台,洪武十三年改为督察院,有左右御史、左右副都御使、左右佥都御使等官。又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都御使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十三道监察御史的职责是“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外巡按,清军,提督学校,茶马,巡漕,巡关,攒运,印马,屯田。师行则监军纪功”。巡按称为“代天子巡狩”。官虽不高(正七品),出外巡查时权力却很大。设通政使司,有通政使、左右通政、左右参议等官,掌管“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

    设大理寺,有卿、左右少卿、左右寺丞等官,掌“审谳,平反刑狱之政令”。与刑部、督察院合称“三法司”,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

    设翰林院,有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五经博士等官。掌制诰、史册、文翰、讲读经史、修撰国史等事。

    设国子监于首都,以掌教育。有祭酒一人、司业一人,五经博士、助教、学正等官。下设五厅(绳愆厅、博士厅、典簿厅、典籍厅、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迁都北京后,南京仍设国子监,时称“南监”,北京则称“北监”。

    设六科,即吏、户、礼、兵、刑、工。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有都给事中各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等官。

    设五寺,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太常寺:主管祭祀。光禄寺:主管宴享。太仆寺:管马。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詹士府,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太医院,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翰林院,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1]

    设总督、总理、巡抚。此三官于明朝均因事而设,以重臣任之。所辖地区亦不一致。为中央派出之之大员,非地方官员。明中叶后,巡抚渐成行省事实长官。与巡按合称为“二台”,各行省之“三司”反受其管制。另还设太常、光禄等寺。

    地方官制

    明初沿用元制设行省,洪武九年改设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行省”。有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左右参政、左右参议等官。“布政使,掌一省之政……凡僚属满秩,廉其称职、不称职,上下其考,报抚、按以达于吏部、都察院。三年,率其府州县正官朝觐京师,以听察典。”宣德时,定全国分十三布政使司。布政使权势极重,《明史·职官志》:“初置藩司,与六部均重。布政使入为尚书、侍郎,副都御史每出为布政使。”

    行省设提刑按察使司,有按察使一人及副使、佥事等官。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为一省的最高行政、司法机构,合称“二司”。明朝中叶以后,逐渐派都御使出任总督或巡抚,总领一方之军政,其官衔则兼之。

    设道,分两类:于布政使司置参政、参议,分司诸道,称分守道;按察司置副使、佥事,分司诸道,称分巡道。还在一些地方设整饬兵备道。又有协堂道、水利道、屯田道、管河道、盐法道等。道之制度,在明朝已颇复杂。

    明初改元制之路为府,隶属于道。府分上(粮二十万石以上者)、中(二十万石以下者)、下(十万石以下者)三等,有知府一人及同知、通判等官。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也设通判,但已不如宋之权重,仅为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之官。

    设州,有两种:一为直隶州,地位相当于府,隶属于省;一为属州(散州),地位相当于县,隶属于府。各州有知州一人及同知、判官等官。

    设县,有知县、县丞、主簿各一人,其属有典史等。县分上(粮十万石以下者)、中(六万以下者)、下(三万以下者)三等,均隶属于府或州。

    各府设府学,以掌管教育,有教授一人(从九品),训导四人。各州设州学,有学正、训导等官。各县设县学,有教谕、训导等官。学童应试录取后,在儒学(府学、州学、县学)中读书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军事官制

    朱元璋攻下集庆路(今南京)时,设行枢密院,由自己担任。又设诸翼统军元帅府。后罢枢密院,改设大都督府,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下设司马、参军、经历、都事,又增设左右都督等。吴元年因防权重,废大都督不设,改以左右大都督为长官。洪武十三年,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中、左、右、前、后),“分领在京各卫所,及在外各都司、卫所”。五军都督府每府各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及经历、都事等官。都督府都督等官,后渐变为空衔。统兵之官,加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等衔,始有带兵之实权。

    在京各卫,称为京卫。京卫有上直卫、南京卫、北京卫等,各设指挥使司,有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等官。京卫又设镇抚司,有镇抚等官。上直卫的亲军指挥使司有二十六个卫:锦衣卫、旗手卫、燕山左卫等。其中锦衣卫名为宿卫扈从,实则假侦事之权。

    在外各省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为一省之军事总机构。明朝在全国设十六都司,除十三省外,辽东、大宁、万全等地亦设有都司。有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等官。

    于各地设卫所,卫下辖千户所,千户所下辖百户所。各卫、所皆统属于都司;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自卫指挥以下,官兵多世袭。

    刘子墨仔细看了一遍,顿时对整个大明的情况熟悉了许多,不会再听着像张盛国说自己对父亲是通判而不知是何职。

    这份资料很是全面,是下了功夫的,在短短这么几个小时,林三竟然能搞到这么多信息,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渠道得到的,不过这个刘子墨并不在乎,他只要结果,只要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就可以了。

    给读者的话:

    今天第三更到!大家多多支持!明天继续三更九千字!若怀拼了。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本站强烈推荐给您以下精彩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友网络分享与转载,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不认同,请离开本站。

若本站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uanhen.com 飘天文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5008561号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