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关于最近写了胡滢这个人,一些熟悉历史的书友们,不断问我当年胡滢奉命寻找建文帝,到底有没有找到建文帝?“
对于这个问题,小景因为不是本文所要写的内容,本不想去说,但还是忍不住查阅了一些资料,这里说几句。
www.biquge001.com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二十一岁了。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但在位仅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坛。主要有:**说。
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建文帝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
不到四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第二种说法:削发为僧说,这种说法在明间流传极广。
据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则认为燕军破城后,建文帝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
就在这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
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
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
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至此,建文帝似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
对建文帝是否**而死,登基为帝的朱棣,也很不放心,有人告诉他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而主录僧溥洽知道建文帝去了哪儿。明成祖于是找个借口囚禁溥洽,把他关在监狱十五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但溥洽并且有说出来,朱棣又不好杀他,可心中对建文帝又极为不放心,并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郡、乡、邑长达十六年,搜寻建文帝下落,至此胡滢开启了他寻找的建文帝传奇。
据记明崇祯版《雪峰山寺》载:“(永乐)十七年,礼部尚书胡濙奉使闽粤,登山揽胜,并立碑记其事(指该寺六十七代住持洁庵禅师中兴雪峰寺事迹)。 《雪峰山寺》载有胡滢所写碑文全文。
《明史•;胡濙传》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指成祖)疑之。(永乐)五年遣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以故在外最久”。
明成祖对胡濙侦缉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视,胡濙在外近十年,源源不断将所见所闻所察上报。永乐十四年,结束访查还朝,并请归为母守丧,永乐帝仍不允许胡为濙母“丁忧”。
^^^^^^^^^^^^^^^^^^^^^^^^^^^^^^^^^^^^^^^
永乐十七年,胡濙再次奉命出巡江、浙、湖、湘。永乐二十一年,胡匆忙赶回北京,恰巧成祖北征驻军宣府。胡赶到宣府时成祖已经休息,听说胡濙回来后马上接见,二人一直谈到四更。(以上资料见王熹《建文帝•;永乐帝》一书)。
看到这里,你们也许会问,胡濙到底找没找到建文帝。
对此,小景查阅了《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传中记载: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这里的记载,没有明确说出胡濙找到建文帝,倒是《明史记事本末》里的说法是找到了,“胡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释”说明他把知道的都告诉朱棣了,一直谈到四更天才出来,皇帝到现在的疑问终于可以放下了。说明皇帝终于知道了建文帝的下落,否则他不可能谈这么晚。
《明史记事本末》是清朝谷应泰所写的一本书,这本书是谷应泰延揽名士﹐藉张岱《石匮藏书》与谈迁《国榷》﹐又广稽博采﹐至十五年年末成书。因该书成於《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为当时人所重视。该书仿《通鉴纪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迹﹐凡八十卷﹐每卷为一目。纪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选录其中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虽不够全面之处﹐但因成书较早﹐又综合多种明代史料编纂而成﹐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所以可信度比较高。
还有就是康熙三十三年,由云贵总督范承勋主持修纂的《云南通志》(问世早于《明史》四十八年)卷三十“建文帝”一节,根据当时掌握的史料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太宗(按:即朱棣)夜召入殿问状,(胡)濙对曰:‘某(按:指建文帝)固在,然天命人心去之已久,无能为也。不若姑置之度外,在陛下成就圣德,在彼获终余年。’太宗颔之,遂罢四出之使者。”
这样一来,这里就有两种结果了,第一种,要么是得到建文确实已死的消息。
第二种,就是建文亲口说了不再争夺皇位。总之胡滢应该是见过建文帝的。
说到这里,我相信大家都明白吧,那就是建文帝没死,被胡滢找到了,带回了朱棣想要的结果,才有“至是疑始释!”
也许书友们对小景这么说,觉得是自己的猜测,但接下来我们里看一段地方记载。
据《江宁县志》中写道:“三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踪迹,回朝皆奏不闻,史称其有隐衷云。”
《明史纪事本末》(永乐)八年春三月,建文帝复至(白龙)庵。工部尚书严震使安南(今越南北)密访帝,震忽与帝遇于云南道中,相对而泣。帝曰:‘何以处我?’对曰:‘上从便,臣自有处。’夜缢于驿亭中。”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七曾有一段记载:永乐二年,春八月,朱允炆至吴江(与吴县相邻,同属苏州府)史仲彬家,史留朱暂居数月,朱曰:“彼(按:指朱棣)方急图我”,“此近宫阙,不便”,三日后即离去。
明代嘉靖年间郑晓的《今言》,此书“一百六十六”有一所记述:“正统元年初,建文帝出滇南至广西,一日呼寺僧,谓曰‘我建文皇帝也’。寺僧大惧,白官府,迎至藩堂,南面趺足坐地,自称朱允炆。曰‘胡濙名访张邋遢,为我也。’众闻之悚然,闻于朝,乘传之京师,有司皆以王礼见。比至,入居大内,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
《明实录•;神宗实录》载有万历二年十月,明神宗朱翊钧与大学士张居正的一段对话云:“上御文华殿讲读,从容与辅臣语及建文帝事,因问曰:‘闻建文尝逃逸,果否?’张居正对曰: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正统间至云南,曾于壁上题诗一首,有‘流落江湖四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见诗起疑,召而问之,老僧坐地不跽,曰‘我欲归故国’,方验知其为建文也。御史以闻,遂驿召来京,入宫验之,良是,时年已七、八十,后不知所终。上因命居正诵其诗全章,慨然兴叹,继命书写进览。寻且下诏复建文年号。”
这些记录都说明建文帝并没有死,还被胡滢找到了。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