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最新永久域名︰
www.biquge001.com ,請大家牢記本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5.從廣寧之戰到殺“無糧人“
的確,此時的明王朝,財政破產,內憂外患,各種利益集團把國家折騰得千瘡百孔,某些人甚至認為,明王朝的完蛋是必然了。
www.kmwx.net所以“明亡清興”也是一種“必然”,閻崇年老師還專門撰寫了一本書《明亡清興六十年》。
嗯,明亡,的確是一種必然,而“清興”則未必。從廣寧之戰到野豬皮殺“無糧人“這一段時期,是後金軍事上取得勝利,政治上遭到嚴重失敗的時期,野豬皮把遼東折騰得連年饑荒,遍地餓殍。
野豬皮和他的邪惡帝國的歷史,根本就是血腥、屠戮的歷史。
野豬皮率領他的族人,跟在“大反派”李成梁身後,充當李成梁的僕從軍,如果說李成梁是個大壞蛋,那麼但凡李成梁做了什麼壞事,全都有野豬皮一份。所謂的野豬皮“捅一”滿族,實際上整個過程不過是狐假虎威,跟在跟在“大反派”李成梁身後為非作歹,借雞生蛋,擴充自己的勢力。
今天所謂的“歷史學家”們從來不會讓人們知道,野豬皮所謂的“八旗”,其實就是李成梁將門集團的一部分。采用的就是李成梁遼東軍所采用的將門模式的少數民族版本。靠著李成梁的幫忙,野豬皮把周邊的海西女真、蒙古人、朝鮮人、漢人、野人女真挨個屠戮搶掠了個遍,僥幸沒被屠戮的幸存者,被他按將門模式“整合”為“八旗”,成了他的狗奴才,跟著他再去搶掠別人。
今天所謂的“歷史學家”總是吹噓“女真不滿萬,滿萬無可敵”啥的,把他們吹噓成“游牧民族”。事實上,女真不是游牧民族,而是漁獵民族,而八旗,既不是游牧民族,也不是漁獵民族,他們和幾百年前創立金國的游牧民族女真人壓根不是一回事,他們是野豬皮家族的家奴,按將門模式整合在一起的家奴。
因此,說是野豬皮“捅一”了滿族,實際上,絕大多數滿族人,其祖先都是在野豬皮家族的屠戮、搶掠後幸存下來的,也就是說,野豬皮實際上對滿族人民的祖先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而在這一時期,毛文龍在朝鮮的幫助下,把從遼東逃亡過來的遼民組織起來加以訓練,在野豬皮的屁股後面建立起一個敵後根據地東江鎮。這個軍鎮從建立之始,就沒得到過明王朝的多少支持,他們得到的糧餉,是遼西將門的零頭,他們幾年下來領到的糧餉也就一百多萬兩,而遼西那邊明王朝每年都要砸進幾百萬兩。
但是,東江鎮收容了上百萬遼民,這些不甘當亡國奴的遼民和野豬皮強盜集團仇深似海,在東江鎮的組織下,他們采取一切手段襲擊後金軍。由于東江鎮的存在,野豬皮強盜集團不僅邊境不穩,內部也頻繁出事,不甘受奴役的遼東漢民大量逃亡,甚至激烈反抗,隔三差五地向野豬皮的軍隊和“諸申”投毒,繼而發展到小規模的偷襲,造成野豬皮的八旗奴才們傷亡。
同時,明王朝利用蒙古男人不甘寂寞,崇拜武力,凶狠好斗的天性,大量招募蒙古人加入明軍,並花錢向那些天生喜歡打打殺殺的蒙古部族收購野豬皮士兵或“諸申”的人頭,一個人頭十兩銀子,這買命錢其實不高,可蒙古人卻搶著干,一時間野豬皮統治區遭到蒙古雇佣軍和遼東漢民游擊隊、東江鎮游擊隊的頻繁襲擊。
這種襲擊,每次造成野豬皮的旗人諸申人員損失並不是特別大,但頻率實在太高,很容易造成旗人的恐慌,野豬皮被折騰得焦頭爛額,他不得不下令,他的“諸申”不許單身行走,必須十人以上結伴而行,否則罰銀子若干。同時,瘋狂屠殺反抗他邪惡統治的漢人,常常牽連殺死的不僅僅是肇事者一人,而是成家成族地處死。
《滿文老檔》上有這樣的記載︰
第三十九冊天命七年三月
十一日
……
是日降盡諭曰︰“諸申、漢、蒙三國業已合,然三國之光棍盜賊,尚無畏忌。於鳳凰城地方,漢人見放牧之人少,即用棍棒擊殺之。至蓋州地方清點人數,因派出之人少,有烏里堪及納齊布牛錄之二人,被漢人所殺。善延島之三人前往廣寧,被自兀魯特國來之台吉索諾木所屬蒙古人殺害。由錦州遷來之戶人四人,被蓋州之人殺害。嗣後各處行人,不可過少,務以十人結隊而行。如此,則光棍盜賊不敢起殺人之念矣。若結夥不足十人,而九人同行,見者即拿之。罰銀九錢,八人者罰銀八錢,七人者罰銀七錢,一人者罰銀五錢。”
在明王朝的三方封鎖、蒙古雇佣軍襲擊、遼東漢民在東江鎮支援下激烈反抗等因素聯合作用下,野豬皮集團的擴張到頭了。
野豬皮的僵尸模式,利益分配類似于現代傳銷,即底層冤大頭為其從野豬皮、親王貝勒、官僚、旗人到漢奸的所有上層買單。
一旦野豬皮被封鎖,底層冤大頭無法把自己的損失轉嫁給下一級的冤大頭,這個模式就要陷入癱瘓乃至崩潰。
一開始,野豬皮也不知道這些招數的厲害,還道傷亡不是很大,他也不是很在意,還有閑工夫大興土木,遷都沈陽,改沈陽為“盛京”。
但他面對漢人的反抗和逃亡,還是采取了措施︰殺戮、集中遷移百姓,具體措施,類似幾百年後蝗軍搞的“集團部落”和“無人區”政策。
《滿文老檔》記載︰
16年四月十二日︰
李駙馬(鐵桿漢奸李永芳)曰︰“爾等南方各地之人,為何叛逃?諸申汗之善惡,爾等不知矣。非如明萬歷帝慫恿高太監任索銀兩。得遼東後,未動爾等所住之舍、所耕之田、各自相安而居。沿南海居民因听信毛文龍挑唆之言,殺我之人而叛逃者,遂令遷移之。因爾等叛逃,故令遷移。所遷之民,不給糧食豈食土乎?因遷民無糧,遂取而給之。遷徙之苦,僅此一年,豈有年年受苦之理乎?諸申汗與明帝相戰,孰勝即坐投於得勝之汗,以安生業。爾等非軍人,又非文武官員,爾等乃平民百姓也,於爾等何罪之有?爾等棄故土、住舍、耕田,叛逃而往,孰將納爾並給以田舍?”撫順額駙持此書,前赴復州、蓋州……
這段話是天啟三年時的記載,但實際上野豬皮搞“人圈”是在天啟二年就已經開始了。
同時,由于野豬皮被折騰得焦頭爛額,因此當王化貞天啟二年全軍覆沒,熊庭弼破罐破摔徹底放棄關外撤到山海關後,野豬皮也無力統治新佔領廣寧、義州以及遼西走廊。野豬皮便把新佔領區的漢民全部遷走。
《滿文老檔》(上)
第三十五冊天命七年二月
二月初四日,汗諭都堂曰︰“汗往山海關處看得十三山至大凌河、小凌河、松山、杏山和塔山,皆被搶奪焚毀。至塔山時,有一騎馬人、一步行者,先後自山海關逃來,並告稱前屯衛、寧運衛皆被搶奪焚毀等語。汗遂由塔山還。所有九衛之人,悉令渡河遷往遼東地方。……令義州一衛遷往蓋州。以愛塔為主,並遣廣寧舊游擊二人,協同新游擊監辦。令義州另一衛遷往威寧營。令廣寧一衛遷往奉集堡……再令三衛遷往沈陽……”
初七日,
……大額駙往收右屯衛城內男丁二千八百五十人,家口五千五百七十八人,馬五百零九匹,牛六百四十五頭,驢七百三十一頭。自右屯衛城西收男丁一千六百八十七人,家口三千二百八十六人,馬一百九十八匹,牛三百六十五頭及驢六百五十五頭。右屯衛所屬男丁共四千五百三十七人,家口八千八百六十四人,馬七百零七匹,牛一千零一頭、驢一千三百八十有六頭。
初六日卯時,率戶眾起行。又繕文具奏有無主之馬、牛、驢一百一十二頭,豬四百口,羊一百只,布一千八百八十疋。緞衣六十四件及駝二只。河岸之米一千堆,約五萬石,城內倉中老米六百五十石二斗,小米一百一十石,黑豆六百九十石五斗四升,粟一百八十石。
……
不願意移民的,被後金軍屠殺︰
二月初七日,
大貝勒、四貝勒往收義州戶口,令義州城人遷移,其城人曰︰“蒙古於邊界屯兵二萬,爾等先殺其兵,我即歸降。”大貝勒怒,初六日辰時進攻,申時克其城,斬兵三千。
可以說︰自從野豬皮家族來到人間,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流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于是,遼東漢民被遷移集中到狹小的地域,變成“八旗”事實上的農奴,由野豬皮所謂的“諸申”嚴密看管。而遼東漢民被遷移後,留在原地不走的漢民則被野豬皮的狗奴才們盡數屠戮,許多原本遼東漢民生產生活的地方,在野豬皮的移民並村之下,成為只有死尸和廢墟,沒有活人和炊煙的“無人區”。
八旗人數有限,看管起來肯定有困難,所以漢人所在的區域範圍狹小,耕地嚴重不足;同時,遼東大量肥沃的黑土地被拋荒。這種措施和幾百年後曰本狗強盜建設“集團部落”、人為制造“無人區”非常神似哦不,應該說,曰本法西斯的反ren類罪行,根本就是師從于野豬皮法西斯的反ren類手段。
野豬皮的邪惡統治導致遼東饑荒不斷,進而導致遼東漢民更大規模的逃亡和更加激烈的反抗。
野豬皮和蝗軍不同,蝗軍本土遠離戰場,就算佔領區經濟徹底完蛋,還有本土可以抽調物資、派遣軍隊,實際上,1937年到1945年,蝗軍不僅本土穩定,連東北的炕曰游擊隊也因為長期得不到校長的支持而最終失敗(這個自然,炕聯是**拉起來的,校長不可能支持他們),最終撤入甦修境內,勉強維持個形式上的存在,導致蝗軍在炕戰打成相持,又無法在關內佔領區維持統治時,敢于搞“集團部落”,實在不行了,干脆抽調主力發動太平洋戰爭,抽調蝗軍部隊去打東南亞,只留下少量蝗軍,大力扶植黃鞋軍勉強應付**反正還有本土和那個所謂的“滿州國”,他們對華北的統治被**搞爛了他們也能接受。
更重要的是,即便東北的土地大量拋荒,大核民族同樣可以從本土抽調人員組成“開拓團”,對空余土地進行利用。嗯,對了,前段時間方正縣還給這個蝦米“開拓團”立了塊碑,而且只準曰本人進,不準中國人進。
而野豬皮不同,他當時還沒能把自己統治區的漢民反抗清理干淨,只能在自己的所有統治區搞移民並村,在定居地外搞無人區。這種措施或許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有個致命的地方大量肥沃的土地被拋荒的同時,漢民的耕地嚴重不足野豬皮的“諸申”人口本來就少,成分又比較復雜,多是漁獵或放牧為生,真正懂種地的不多,讓他們象大核民族的“開拓團”那樣去種拋荒了的土地,先不說專業不對口,人口就不夠。
而且那個時代是小冰河時代,遼東跟陝西等地一樣同樣是重災區,不僅氣候寒冷,可耕種時間短,而且時不時發生旱災。三分天災,七分*之下,遼東饑荒不斷,比明王朝的陝西等地要嚴重得多,從我看過的滿文老檔里記載的就有兩次,
一次是天啟四年開始的,糧食價格高得嚇人每斗糧食銀一兩。
當時野豬皮下令漢人要如實申報所有糧谷的數量,然後按人口定量。他不許漢人私賣糧食,要底價賣給汗的官衙。漢人缺糧食,向官倉購買,每斗銀一兩。
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一般來說一石是十斗,一斗,清妖的度量衡我不是很懂,但一石米,估計至少得10兩銀子那是跑不掉的了。而在明朝控制區,一般地方的糧食價格是一石米賣一兩銀子,這個價格還是偏貴的,到崇禎年陝西發生饑荒,一石米賣個六到十二兩銀子的時候,高迎祥李自成他們已經走投無路,造反了。
野豬皮的措施跟金二胖差不多,先養活軍隊,平民管他去死。事實上漢民被餓死無數,而他的八旗“諸申”餓死得不多,“每升銀一兩”是漢民購買糧食的價格。
所以,漢民反抗得異常激烈,尤其是斷糧的漢民,反抗是被殺,不反抗是餓死。
于是野豬皮做出了件滅絕人性的事殺“無糧人”與其等到無糧漢民起來造反後再殺,還不如先下手為強,直接把“無糧人”全部殺掉省得你們造反。
先是搞了次“人口普查”,對“無糧人”登記造冊︰
第六十冊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
“初五日,遺書前往量糧之諸大臣曰︰‘奉汗諭︰赴英額、赫徹穆、穆奇、瑪爾墩、扎庫穆撫順、鐵嶺諸路之五牛錄額真,著爾等不得與五牛錄之人分離,共同查核五牛錄之漢人。凡一口有諸申斗六、七斗者,準其居住。一口有五斗者,或所去之人有牲畜者,經核計若可以生活,則準其居住之。計之不敷者,則計入無糧之人數內。並將無糧之男丁數,人口數,造冊奏汗,以听汗令。’”
然後野豬開始了滅絕人性的殺“無糧人”。
第六十一冊天命九年正月至六月
“二十七日,選派人員前往各處,殺無糧之漢人。”
之後,漢民的反抗和野豬皮家族的屠戮持續不斷。到天啟五年無差別屠戮開始,後金統治區沒有逃亡的漢民幾乎被殺絕。
第六十六冊天命十年(1625年)八月至十月
初四日,齊瑪納、甦納哈來報︰塔拜阿哥獲男丁四百人、戶人九百口。阿拜阿哥、巴布泰阿哥獲男丁二百人,戶人六百口。(原注︰所謂獲男丁及戶人者,乃擄自東部沿海之部。)
汗曰︰“我等常豢養漢人而漢人卻置辦棍棒不止。著總兵官以下,備御以上,各往其屯。去後,分別屯中之漢人。常言道︰豹子好辨,人心難測。為恐爾等听信奸巧之言,當以中正之心察辨之。凡以彼方所遣奸細之言,煽惑本地鄉民者,皆屬非我保舉之官,或原為明官、今已革職之書生,大臣等人。此等之人皆另行甄別正法(原注︰正法即殺之。”)為我建城池,出官差之人則建莊屯養之。無妻孥獨身之人及應加豢養之人,則養之,賜以妻、衣、牛、驢、糧等,命建莊屯。而不該豢養之獨身者及不從命者,亦加正法由八貝勒莊屯之漢人起凡入諸申家之人,皆執之,照例甄別之。諸申中之荒誕不屑者,若以家中無有或不知而隱匿不舉,則罪之。明時非千總、今經我委以千總之人,向來居住沈陽其父母戶口皆投來者,則免之。家雖住沈陽但未攜父母、未攜妻室,只以外妾假充居住之名者,不準居住。向未居住,因九月以來,耀州,海州之消息使其驚恐而來沈陽之人,不準居住,照例甄別之。為恐於甄別時如以前一樣,賄銀而免之,故對沈陽、撫順、開原、鐵領所屬之人,比他處之人從寬甄別之。由廣寧遷來之人,亦按撫順、沈陽之人從寬甄別之。一莊編設男丁十三人,牛七頭。莊頭兄弟計入十三男丁之數內。將莊頭帶來沈陽,陪住於牛錄額真之家,二莊頭之家住於一處。有事,則令二莊頭輪番值班前往催辦,諸申勿管之。莊頭之名、莊內十二男丁之名及牛、驢毛色皆繕清單,交該屯章京,然後由前往之大臣造冊帶來。”
殺漢人時,汗命出示彼等倡亂行惡之布告曰︰“我取遼東之後,未殺爾等,亦未動房舍耕地,未侵家室什物,皆豢養之。如此恩養,竟成不是。古河之人,殺我所遣之人而叛。馬前寨之人,殺我使者而叛。鎮江之人,執我委任之佟游擊送明而叛。長山島之人,執我所遣之人送廣寧。雙山之人,暗通敵兵,殺我之人。岫岩之人叛逃,為費書生首告之。復州之人反叛,帶領明船前來。平頂山隘口之人,殺我四十人而叛。不思我養育之恩,仍向明朝,故殺此有罪地方之人。地方之人居住日久,難免不亂,故遷至北方,給以房舍田地食糧豢養之。雖如此養育,然窩藏奸細、接受扎付、叛逃而去者仍然不絕。本年船城之人,耀州之人故帶戶口投明,遣人勾兵前來領取之。彰義站之人,為明兵來時棒擊諸申而備置棍棒。鞍山海州、金川、首山等周圍之堡人,皆曾窩藏奸細,勾兵前來帶領而去。我等駐扎之時,爾等尚如此殺我諸申而去以及備置棍棒。我等往獵或出兵之後,爾等豈能安然處之?窩藏明遣之奸細、接受扎付、備置棍棒等種種惡行,皆在外書生、官員之親戚及前大臣爾等之所為也。至於在沈陽之官員及築城、充役之人知之何妨?無非為爾等之惡牽連而被殺耳。總之,爾等既不思養育之恩,心仍向明,故殺爾等外鄉之頭人者,即為是也。小人修城,奸細難容,即使逃去,亦僅其只身而已,故養小人者,即為是也。若置養育之人於中間之地,則受諸申之侵害。故皆建為汗與貝勒之莊屯,一莊給男丁十三人、牛七頭,田百 ,二十 為官田,八十 供爾等食用。”
諸貝勒曰︰“眾漢官,著爾等各帶近親前來,遠親勿帶,以免其妄領財貨使爾等臉面無光。”八旗大臣分路前往,下於各屯堡殺之。殺完後甄別之,當養者,以男丁十三人,牛七頭編為一莊。總兵官以下,備御以上,一備御賞給一莊。此次屠殺,使賢良之書生亦被殺絕後為聰睿汗惜而止之,查所餘閑散之優劣書生,復以明例考舉三百餘名。各配以男丁二人,免役賦。
6.皆大歡喜的寧遠“大捷”
也就是說,在孫閣老帶領馬世龍、袁崇煥、閻鳴泰、祖大壽、趙率教、何可剛那幫人在遼西修堡壘、造大炮的那段時間,野豬皮被毛文龍組織的難民游擊隊和發動起來的遼民折騰得焦頭爛額,並且連年饑荒,遼東漢民在饑荒和野豬皮的瘋狂屠戮下已經接近死絕跑光。
這邊野豬皮焦頭爛額,遼西那邊的領導班子也開始出現分裂︰
先說孫閣老,遼西那邊塔防……對不起,老是說錯,是塔攻工程是堡壘修到哪里,*就延伸到哪里。等到孫閣老發現不對頭時,他和馬世龍已經上了賊船,想下都下不來了。用吧友“千里轉進關寧軍”的話說,就是“待船開到河中央,(遼西將門集團)且問你是吃板刀面還是混沌面。孫承宗差不多就是這種感覺。”
于是孫閣老才會拼命辭職。
而孫閣老都想走了,以祖大壽為杠把子的遼西將門怎麼可能容忍孫閣老的白手套馬世龍參與瓜分遼餉?于是一大幫網絡評論員拼命彈劾馬世龍,逼得馬世龍不得不冒險發動進攻,偷襲耀州。
但是,作戰有一個非常蛋疼的地方,非常需要隊友配合。一旦隊友暗中出陰招,被算計的,通常死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
冒險的軍事進攻在豬隊友的故意坑害下直接慘敗,馬世龍肯定得滾蛋了這時候,一幫五毛美分已經用不著再揭發他吃空額了。
孫閣老也如願以償地辭職回家了,被污蔑為閹黨的兵部尚書高第當上遼東經略。
當時的孫閣老,已經63歲了,按今天的標準,是該退休了。只不過,新上任的這位高經略,也是六十多歲,歲數恐怕比孫閣老還大。
高第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之前走投無路的馬世龍發動偷襲耀州之戰,山海關的軍隊也抽調到前面去了。這時候一些軍隊還在錦右一線,錦右一線的堡壘還沒修好,根本沒法給只敢“憑堅城、用大炮”的關寧“鐵騎”當烏龜殼,萬一野豬皮一個不高興打過來,這些既沒堅城也沒大炮,並且壓根不敢野戰的關寧“鐵騎”會死得很難看的。他們死得很難看不要緊,問題是眼下在山海關的高經略手里沒兵,萬一在錦右一線被野豬皮干掉,高經略的山海關就沒人防守了。
嗯,說明一下,關于寧遠“大捷”,本吧道友arlsas007在他的帖子“揭開寧遠之戰的神秘面紗”里搜集整理了很多資料做了很詳細的分析,我這帖子屬于普及性文章,不可能寫得特別細,因此把他的帖子的地址附在下面︰/p/2841205825,有興趣的自己去看。
結果是,高第撤錦、右成了高第“欲”撤寧遠,于是袁崇煥的“獨臥孤城”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有件事不得不提一下,孫閣老在發動偷襲耀州之戰時,在右屯給準備發動進攻的明軍囤積了30萬石軍糧。眼下明軍打了敗仗,右屯和後金之間只有一道三岔河,可以說是在後金眼皮底下。一旦冬天三岔河封凍,後金軍抬腳就能沖過來。
高第撤錦、右,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寧前兵備道袁崇煥堅決反對。調門唱得比誰都高︰“兵法有進無退”。
文化人壞起來那是蔫壞蔫壞的,明明軍隊在錦右一線根本沒有合格的堡壘當烏龜殼,而袁崇煥本人又是長期在關外工作,對這些情況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而“憑堅城、用大炮”就是袁崇煥自己提出來的,現在袁崇煥卻高調宣揚要讓錦右明軍“兵法有進無退”,佔據了道義的制高點,高第就算要強撤錦、右,也不能說袁崇煥的“兵法有進無退”有什麼不對。
一番扯皮之下,幾個月過去了,最後錦、右一線的軍隊,撤了,右屯的糧食,沒撤兵法有進無退?!
高第有沒下達撤糧的命令?有。
糧食撤下來沒有?沒有。
高第下了撤糧的命令,糧食卻沒撤下來,到底什麼原因,是不是兵法讓軍糧有進無退,就得找負責撤糧的人。
負責撤糧的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哪去了?寧遠之戰中親自點炮,被紅夷大炮的後坐力給震死了,死無對證了。
于是,右屯30萬石軍糧就象個果體美女躺在野豬皮的眼皮底下,擺明了引誘野豬皮犯錯誤。
而這個時候的野豬皮,正為自己的地盤連年饑荒,糧食賣毒品價的局面發愁呢,眼前就有30萬石軍糧,于是野豬皮毫不猶豫地撲了上來。
這一戰之後,袁崇煥是這麼說的︰
“……自去秋河上遂觀我之虛實,故傾巢入犯,視蕞爾之寧遠如機上肉。至兵過錦右一帶,彼不知臣先行撤入,而謂我畏而先逃,故一往無復顧忌,直抵寧遠城下。臣又偃旗息鼓,待之城中,若無人。彼愈而並力以攻。孰知臣之厚備而奮擊也,出其意外。故措手不及而敗……”
好一個“彼不知臣先行撤入”,之前的“兵法有進無退”哪去了?
ok,這事暫且放過,就算是袁兵備讓錦、右一線的兵“先行撤入”,那右屯的糧食為什麼不“先行撤入”?
要知道,“誘敵深入”的干活,要做的頭件事,就是堅壁清野,不能讓敵軍在我方的地盤上獲得糧食和補給,只有這樣,才能拉長敵方的補給線,才有機會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後面的寧錦“大捷”先不說,眼前的寧遠“大捷”,野豬皮一出兵,就把右屯的軍糧給搶了大量軍糧就囤積在最前線這是哪門子的“先行撤入”?
話說,遼東這幾年糧食賣毒品價,野豬皮雖說一出兵就搶了右屯的30萬石軍糧,卻還是不滿足。
算一下,這30萬石糧食似乎有點不夠︰
一石,按120斤計算,這30萬石,就是3600萬斤,那年頭後金糧食稀缺,得省著點吃,每人每天吃1斤,後金諸申人口不到30萬,按30萬計,每天得吃掉大約30萬斤,這3600/30,大約能吃120天,差不多能對付四個月,如果勒緊褲腰帶喝大鍋清水湯,勉強能對付半年,加上遼東本地產出,再到蒙古人那邊搶點牲畜殺了吃肉,還得挖野菜樹皮草根才能對付一年。
不是說女真人是漁獵民族嗎?他們不是能捕魚打獵麼?對不起,這事得問野豬皮,他建立的八旗既不是游牧民族,也不是漁獵民族,是將門的少數民族版本,以前的游牧的蒙古人,漁獵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全被他奴化為八旗,成了他的家奴,既沒法漁獵,也沒法游牧,而且還沒學會農耕,遼東漢民又不甘當奴隸,激烈反抗、逃亡。
所以,野豬皮現在只好帶著他的八旗到處去搶。
既然30萬石不夠,那就繼續搶,哦不,繼續前進。
再看看明方史料是怎麼說的︰
遼東經略高第塘報︰本月二十三日,大營達子俱到寧遠札營一日,至二十四日寅時攻打西南城角城。上用大炮打死無數,賊復攻南角,推板車遮蓋,用斧鑿城數處,被道臣袁崇煥縛柴澆油,並攙火藥,用鐵繩系下燒之,至二更方退。又選健丁五十名縋下,用棉花火藥等物將達賊戰車盡行燒毀。今奴賊見在西南上離城五里龍官寺一帶札營,約有五萬余騎。其龍官寺收貯糧囤好米俱運至覺華島,遺下爛米俱行燒毀,訖近島海岸冰俱鑿開,達賊不能過海。袁參政于賊退後差景松與馬有功從城上系下,前來報信等情。得旨︰寧遠道將堅志固守,打死夷兵數多,焚其戰車,賊鋒稍退,深慰朕懷,還著經督總鎮諸臣兼兵應援,相機進止,務收萬全。《明熹宗實錄》,卷六十七,天啟六年正月辛未(二十七)。
此時的遼東經略高第,人在山海關,離寧遠前線二百里地,高經略不要說沒有千里眼,二百里外的東西他都看不見,也指揮不了,二百里外的寧前兵備道袁崇煥也不會听他的,所以高經略只是個傳聲筒,把袁崇煥傳給他的話傳給天啟。
那麼,這一段,“其龍官寺收貯糧囤好米俱運至覺華島,遺下爛米俱行燒毀,訖近島海岸冰俱鑿開,達賊不能過海。袁參政于賊退後差景松與馬有功從城上系下,前來報信等情……”龍宮寺的好米“俱運至覺華島”,剩下的爛米燒毀,這下好了,就算有人貪污糧食,痕跡也被消除干淨了那些是爛米,燒了,所以死無對證了。
之後,袁兵備大人就開始布置覺華島的防御了︰“訖近島海岸冰俱鑿開,達賊不能過海”。從這個命令來看,覺華島海面封凍,從冰能被鑿開到後來的“風雪嚴寒,冰開復合”也就是這一兩天的事情。反正兵備大人只管下命令,至于這命令能不能執行是下面兵們的事情。結果是高第向天啟報喪說︰“初聞奴報過河,即檄覺華島將官鑿冰自衛,乃風雪嚴寒,冰開復合,奴兵猝至,將多死之。”
原文︰“高第又疏言︰初聞奴報過河,即檄覺華島將官鑿冰自衛,乃風雪嚴寒,冰開復合,奴兵猝至,將多死之。焚龍宮寺米豆二十數百有奇,覺華稱是。得旨︰糧料、船只、器械及應罪、應恤人員確查具奏。”《明熹宗實錄》,卷六十八,天啟六年二月乙未(二十二)。
野豬皮在寧遠城下只攻打了兩天,發現覺華島周圍海面封凍,大海已經不是障礙了,便轉攻覺華。而這時候,覺華島上的軍民還在按照袁兵備大人的命令和大自然搏斗,冰面鑿開了又凍上,然後繼續鑿,嚴重消耗體力,等後金軍殺到的時候,連抵抗的力氣都沒有了。結果島上的軍民被後金軍三光。
覺華島是遼西的總後勤基地,水師設在那里,錢糧物資囤積在那里,覺華島被後金一鍋端,所有的錢糧物資都被野豬皮給搶了。這些東西數量之多,遠遠超出後金13萬大軍的運輸能力,野豬皮搶到了,卻沒能力全部帶走,只好把帶不走的一把火給點了。
寫到這里,袁粉估計要罵了︰賈老六!你的良心大大的壞了!!為什麼撇開轟轟烈烈的戰爭場面不寫,專門寫明方失敗的地方,什麼右屯糧食被搶,覺華島被三光?那些都是瑕疵,瑕不掩瑜!丟的糧食再多、覺華島死的人再多,也掩蓋不了寧遠“大捷”斬首二百多的輝煌勝利!!!
對此老六只好摘錄一篇“中華勵志網”上對寧遠“大捷”的描寫︰
p:/ls/h014/l
二十四日,在努爾哈赤的指揮下,後金軍對寧遠城展開了激烈的攻城戰。袁崇煥親自指揮明軍,張弓射箭,發射各種火器,狠狠打擊後金軍。戰斗打得激烈的時候,城上的箭和炮石就像雨點一樣地發射出去,後金軍被打死打傷的很多。努爾哈赤親自督戰,企圖鑿城而入。頑強的後金士兵,頭上頂著擋箭牌,冒著箭石火器,帶著攻城器械,前隊倒下,後隊又跟了上來,誰也不敢後退。明軍雖然個個奮勇,但是城中炮石火器畢竟有限,又不可能指望高第派兵來援。在這種形勢下,袁崇煥認為明軍利于速戰速勝。他命令炮手們對準後金軍密集的地方,開炮轟擊。只見炮聲響處,煙火騰空而起,後金軍血肉橫飛,一片一片地倒了下去。這時候天色漸漸昏黑,在硝煙彌漫中,後金軍的進攻暫時被打退了。
……
第二天,努爾哈赤又組織了優勢兵力,命令將士們個個身披鎧甲,頭頂盾牌,向明軍再一次發起強大攻勢。雙方激戰了一整天,後金軍用盡了各種攻城辦法,明軍也竭盡全力來防守。後金軍的箭矢像飛蝗般地越過城牆,大隊人馬隨著跟了上來。明軍將領們急不可待,都希望袁崇煥趕快下令發炮還擊。袁崇煥卻很沉著,向大家輕輕搖了搖手。後金軍繼續向前移動。袁崇煥在女牆上注視著,等敵軍蜂擁到比較近的地方,他才大聲命令︰“開炮!”剎時間炮聲震天,只見大批後金軍又紛紛倒了下去。僥幸沒有被打中的,慌忙回身逃命,你沖我撞,互相踐踏,隊伍大亂。努爾哈赤也在激戰中受了重傷。
後金軍已經潰散,努爾哈赤不可能繼續組織攻城,只得下令退兵。袁崇煥乘勢領兵殺出城去,一直追趕了30里,殲滅敵軍10000多人,才得勝回城。努爾哈赤命令後金軍的殘兵敗將,退到距離沈陽40里的璦﹝ai愛﹞陽堡,才停了下來……
該網還附了一張圖︰袁大“將軍”堅決表示︰“我要死就死在這里,決不離開寧遠一步!”
怎樣?場面夠精彩,夠轟轟烈烈了吧。只可惜,假的真不了,旁的不說袁崇煥當時的官職是寧前兵備道,是文官,插圖中的袁大“將軍”卻是一身武將行頭。按本吧道友“魁元殿英”的說法,三千六百刀是在摧殘督師的*,把督師當成武將是在侮辱督師的靈魂。
再來看看這句“只見炮聲響處,煙火騰空而起,後金軍血肉橫飛,一片一片地倒了下去……”
紅夷大炮發射的實心彈,根本沒有爆炸效果,後金軍血肉橫飛,一條線一條線地倒下去是有可能,“一片一片地倒了下去”可就胡扯蛋了。
最後這一段“袁崇煥乘勢領兵殺出城去,一直追趕了30里,殲滅敵軍10000多人,才得勝回城”估計隔壁吧的袁粉如今都不敢這麼說,至于後面的“努爾哈赤命令後金軍的殘兵敗將,退到距離沈陽40里的璦﹝ai愛﹞陽堡,才停了下來”好象哪里有點不對……嗯,把覺華島被三光這事給漏了。
如此“轟轟烈烈”的戰爭場面描寫,老六實在寫不出來。倒不是老六我的文筆不行,而是老六沒那麼厚的臉皮發明歷史,在毫無史料依據的情況下胡編亂造。
寧遠“大捷”中有這麼個插曲︰說是“有史料記載︰城上西洋大炮擊中黃龍幕,傷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官兵抬去,放聲大哭。”
看清楚,這段說的是“傷一大頭目”。
熹宗實錄就是這麼寫的︰“丙子經略高第報,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E去放聲大哭。”
眾所周知,野豬皮是在寧遠之戰後八個月才死的,到底是病死,還是舊傷發作而死,還是鉛球中毒而死,反正不是當場就死。所以,高第的這段話里“炮斃一大頭目”肯定是不能被某些歷史發明家拿來證明袁崇煥打傷野豬皮並導致野豬皮八個月後死亡的。于是,不知道中間過程是什麼,反正網絡上我們能搜索到的,是“傷一大頭目”,然後那些歷史發明家發揮他們的創造力,說這個“大頭目”就是野豬皮本人。
不信,讀者可以搜索“城上西洋大炮……傷一大頭目……放聲大哭”這一段,會發現這一段,是閻崇年老師在《正說清朝十二帝》里寫的。原文是︰
……後金將領持刀驅兵向前,快到城下,畏炮又退。有史料記載︰城上西洋大炮擊中黃龍幕,傷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官兵抬去,放聲大哭。對上述史料,清史界有不同見解。有學者認為︰這個“大頭目”就是天命汗努爾哈赤……
高第的原文里罵我大清的官兵為“眾賊”,可能閻崇年老師認為這是高第在“破壞民族團結”,就把“眾賊”還原為“官兵”,如果僅僅是這樣,老六我倒也認了,可這明明是“炮斃一大頭目”,如今卻成了“傷一大頭目”,對這種篡改歷史的行為,老六我只有三個字掉哪媽!
有道是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把袁崇煥捧為“民族英雄”的閻崇年老師只需要把“炮斃”改成“傷”,就可以硬說這個所謂的“大頭目”是野豬皮本人,而一個叫迪迪ar的袁黑卻是翻了無數石料,也是巧合,他聲稱“沒事亂翻《四庫全書》,看到有關明朝的史料就隨便點進去看兩眼,居然看到了這個東西。真是意外收獲”︰
七、移鎮和養寇自肥
正如前文所說,天啟皇帝和九千歲八千女鬼明知道貪污*導致打敗仗的官僚原本就該打屁股該罷官該追究責任,卻拿他們沒辦法,只好一邊給這幫u敗分子記一筆黑帳一邊給他們升官,而遼餉利益集團的腐u敗官僚非但不領情,反倒認為貪u無罪,u敗有理,在遼東戰事上,一步一個腳印,玩出了更為出格的花樣。
袁崇煥帶頭,一幫遼西將門的水軍在朝堂上玩出了一場讓毛文龍“移鎮”的鬧劇。
兵部尚書王永光覆袁崇煥疏,言毛帥與朝鮮近,與奴酋遠,姑留以為虛聲。所請各項軍需如鉛子、火藥銀五萬兩,急需也,宜半與之。操賞工犒銀十萬兩則內外衙門助軍者可動支也,馬匹銀二十萬兩,此為操具,然關門費馬多矣,率多市骨,俟守事大定再議與之。李秉誠逃而且貪,法應提問,再行經略巡關速將寧遠守城文武官兵功次勘報以憑速敘。上是之。《明熹宗實錄》,天啟六年二月二十五日。
袁崇煥自己赤膊上陣,鼓吹把東江鎮的糧餉物資砍掉一半。
然後,遼餉利益集團的水軍薛國觀,就是在天啟死後狂捧袁崇煥的那位,此刻,拿了五美分,在朝廷上造謠說毛文龍“至奴犯寧遠已經三月,毛文龍竟不知覺,何雲牽制?據所住須彌島去奴寨二千余里,去寧遠亦如之,遠不相及……”
謊言就是謊言,而且是毫無常識的謊言。薛國觀拿錢發貼的時候,連起碼的常識都沒有,看這句“據所住須彌島去奴寨二千余里”,這是個什麼概念?本吧道友“千里轉進關寧軍”諷刺說︰去找張中國地圖來,以後金地盤最靠近皮島的地方為起點,以兩千里,也就是1000公里為半徑,可以把毛文龍老家杭-州-圈進去該不會是毛文龍跑杭-州-老-家度假去了吧……
老六听到這事,第一個反應是不信遼餉利益集團的五毛美分怎麼犯這種錯誤?!于是到處搜索,終于找到原文︰
兵科給事中薛國觀疏言︰奴酋鷙伏數載,毛文龍自信牽制之能,臣愚初意其或然。不虞今歲正月,奴傾巢入犯,雖稍挫其鋒,而攻圍搶掠,逍遙內地者二十多日,略無踉蹌返顧之意。迨班師而東,操演沈陽,復圖再逞,一似不知有牽制者。茲據塘報,尚敘去年十月間事,其于入犯情形概乎未聞,猶曰偵探最真,朝謀夕計,聞風撲殺者耶?乞皇上責成文龍專于牽制,上著精神,苟能制奴不敢西向,功自昭然于天下。倘不然者,徒零星擒解,漫無研審,何益于封疆大事哉?以後所獲不系渠魁,告獻未可輕舉也。得旨︰這本說的是獻俘,前已有旨,非真正渠魁不得輕瀆。今著登萊巡撫審實處治,不得濫殺無辜。至奴犯寧遠已經三月,毛文龍竟不知覺,何雲牽制?據所住須彌島去奴寨二千余里,去寧遠亦如之,遠不相及,毛文龍當自己審處奏報,以圖結局,勿徒以獻俘塞責。《明熹宗實錄》,天啟六年四月初七。然後,
已經升為遼東巡撫的袁崇煥親自出馬鼓吹移鎮︰
巡撫遼東袁崇煥言︰毛文龍宜日近遼,不宜日近鮮。但移文內駐,不若留為外犄,水可泛棹三岔,陸可揚鞭四衛,朝廷折片紙呼之 可得也。師克在和,聞不如見。欲文龍為用,不足令其自用,且遣人與文龍從長議確,擇便移居,寧近毋遠,寧速毋遲。皇上第限以日期,不必坐以地方。候駐札定、收聚完,臣且立會哨法,俾舟師往來以熟海道。疏下部。《明熹宗實錄》,天啟六年五月初七。
據說,有奸臣曾總結出一個理論千萬別離皇帝太遠。離皇帝近了,可以向皇帝吹風,可以把自己的敵人虐得********,離皇帝遠了,等知道消息,局勢已經差不多了。
寧遠“大捷”後的這場“移鎮”鬧劇,相關人員︰王永光、袁崇煥、閻鳴泰、薛國觀……,既有封疆大吏,也有天子近臣,勢力不是一般的大。毛文龍遠在海外,此時一點風聲都听不到,好在朝廷里還有個侯爺多管閑事, 城候李承祚堅決反對移鎮︰